在经过30多天的关税较量后,没有达成目的的美国,不得不选择与中国妥协,取消额外加税,进入90天的谈判周期。 而就在中美暂停关税战,让全世界暂时松一口气之际,却有一个国家感到很不满意,这个国家就是印度。
印政府智库专家斯里瓦斯塔瓦接受ANI采访时表示,美国选择与中国达成关税协议的举动,正在破坏让印度受益的“中国+1”产业链战略。 印方强调,随着中美关税缓和,这意味着原本打算从中国迁到印度的西方企业产业链,正在面临回流中国的局面,这十分不利于印度产业发展。 斯里瓦斯塔瓦研判认为,虽然西方低端产业链仍然会投资印度,但更深层次的制造业可能不会选择印度,对此莫迪政府应该赶紧削减成本、改善基建、提高行政效率,避免投资外流。
自特朗普第一任期以来,美国为减少对中国的产业链依赖,开始推动西方采取“中国+1”战略,其中印度作为拥有14亿人口新兴国家市场,一度备受西方青睐。 随着今年3月份中美关税战开打,互相加征的145%高关税,正逐渐让美国企业考虑修改经营策略,这也让投机主义的印度,看到了产业链转移的机遇。 显然,随着如今中美暂停关税战,税率回归到10%至34%的可接受区间,中国产业竞争力和外资吸引力正在恢复,这让印度妄图借关税战吸引外国在华产业转移的幻想,变得更加渺茫。
实际上,不论印度再如何投机取巧,想方设法承接从中国的产业转移,但这一策略其实并不成功。 就在2024年,印度都还做不到全年工业供电稳定供应,高峰期不得不向工厂减供30%电力。更不用说在税收问题上,对三星、大众等外商投资敲诈勒索多达6亿美元之巨,这种糟糕的基础建设和行政效率,都制约着外商投资的脚步。
中国能取得如今制造业成就,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工人培养、行政效率提高的基础上,日复一日的付出了40年努力才得到的。 显然以印度这种幻想靠天上掉馅饼,却不愿在产业基础布局上下功夫的投机思维,即便欧美企业想转移产业链,也不可能轻易转向印度,毕竟谁也不愿做冤大头,钱还没赚多少,就被印度当局敲诈一大笔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