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比奥直言美打不过中国,要全力避免与中国开战,强调与中国冲突结果太可怕。
说白了,鲁比奥这话其实是美国政客罕见的“清醒时刻”。5月12日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的签署,表面上是关税战的阶段性缓和,实则暴露了美国对华战略的深层焦虑。
鲁比奥作为特朗普政府的国务卿,在访谈中突然改口称中国为“挑战”而非“敌人”,并承认美军可能无法战胜中国。
毕竟,美国国防工业的衰落早已不是秘密。2024年美国太空司令部就披露,供应链问题导致军事卫星项目停滞,连“毒刺”导弹这种基础装备都因零部件短缺停产多年。
到了2025年,美国防部提交国会的报告显示,其弹药储备在高强度冲突中仅能维持8天,连炸药都要从别国进口。
更讽刺的是,美国海军造船能力已萎缩到每年仅能交付2艘大型舰艇,而中国同期产能超过10艘。这种差距在俄乌冲突中被无限放大——乌克兰半年就消耗了美国7年的“标枪”导弹库存,而美国兵工厂开足马力也无法满足前线需求。
相比之下,中国的军事现代化堪称“狂飙突进”。2025年1月,解放军信息支援部队正式成立,标志着中国在网络战和太空作战领域的整合进入新阶段。
仅隔数月,中国就成功首飞两款新型战机,其独特的三发动机布局和AI辅助决策系统被西方军事专家称为“未来空战的游戏规则改变者”。
更令美国恐慌的是,中国在稀土领域的绝对控制——78%的美国军事武器系统依赖中国稀土,从F-35战机的隐身涂层到“战斧”导弹的制导芯片,都离不开中国的稀土供应。
2025年5月,中国对七类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后,美国军工企业被迫转向成本高出300%的替代方案。
鲁比奥所谓“美国打不过中国”的核心逻辑,正是建立在这种工业能力的代差之上。美国国防部2025年预算虽增至1万亿美元,却陷入“有预算无产能”的怪圈——F-47六代机项目预计耗资数千亿美元,而造船厂因工人流失严重,连现有舰艇维修都无法保障。
反观中国,2025年军费虽仅为美国的1/3,却能实现“花小钱办大事”:用557万美元研发的“深度求索”AI模型,性能超越美国数亿美元投入的同类产品,直接导致英伟达等芯片巨头市值蒸发8700亿美元。
这种技术跃迁在军事领域尤为致命——中国新型高超音速导弹已实现“10倍音速滑翔变轨”,而美国同类项目因材料瓶颈仍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特朗普政府虽在日内瓦做出关税让步,却在半导体、新能源等关键领域保留壁垒,试图通过“小院高墙”遏制中国科技发展。
这种矛盾心态在鲁比奥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他一边承认中国军事现代化“规模前所未有”,一边又在菲律宾、关岛加速部署“堤丰”中程导弹系统,试图在印太地区重建威慑。
然而这种“拆东墙补西墙”的策略注定徒劳——兰德智库报告指出,美军在亚太的军事基地已完全处于中国火箭军的覆盖范围内,即便后撤至第二岛链,也无法逃脱东风-26导弹的“区域拒止”。
最令美国绝望的是,中国在战略资源上的布局已形成“降维打击”。2025年5月,中国六大部门联合出手打击稀土走私,彻底堵死了美国通过灰色渠道获取稀土的可能。
与此同时,中国正依托“一带一路”构建新型供应链——在非洲建立的稀土精炼厂已投产,在中亚的锂矿合作项目可满足未来20年新能源需求。这种“资源-技术-产能”的闭环,让美国试图通过制裁拖垮中国的幻想彻底破灭。
鲁比奥的这番言论,本质上是美国霸权衰退的“临终告白”。当中国用12天造出3架“空警-500”预警机、用3786万吨造船量占全球47.3%时,当中国光伏和风电产能分别占据全球70%和40%时,美国终于意识到,这场始于贸易战的博弈,最终将以工业文明的代际更迭收场。
正如美国《防务新闻》的兵棋推演揭示的那样:在台海、南海等关键战场,美军的失败概率已超过85%,而这还是中国未动用“区域拒止”体系的保守估计。在这种现实面前,鲁比奥所谓“避免冲突”的呼吁,不过是美国为延缓衰落而做的最后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