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怪美国对印巴毫不关心,目标果然不出所料

晓斋锐评谈 2025-05-14 16:33:22

美国太平洋陆军司令克拉克于2025年5月13日在公开场合宣布,美军已经在亚太地区组建两支“多域特遣部队”,将战略重心牢牢锁定在西太平洋,而对近期印巴冲突几乎持冷处理态度。 克拉克将这一布局直言不讳地归结为应对与中国可能发生的冲突。背后反映出美国当前“以亚洲为中心”的全球军事策略,以及其试图通过技术整合、联合联盟,持续维持区域主导地位的焦虑与现实挑战。

美军所称的“多域特遣部队”(Multi-Domain Task Force),自2017年首次提出构想,目标是打破传统海陆空三军的界限,吸纳网络信息、电子、太空等新型作战领域,以打造行动高度灵活、技术装备前沿、能够多线作战的全能编组。 目前,这类编成内涵盖了无人机、堤丰系统、海马斯火箭炮、暗鹰高超音速导弹等最新武器装备。仅以堤丰系统为例,其部署可整合标准-6和战斧导弹,对关键节点实现远程火力投射;而暗鹰高超音速武器则提升了可打击范围与反介入能力。

在实际部署中,美国着重将这些特遣队布局于第一岛链要点,包括关岛、日本本州和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北部。其中,关岛目前已完成F-22与B-52临时部署,同时在进行爱国者、防空反导系统更新换代。 2024年美菲联合演习期间,已有部分多域部队元素现身巴丹群岛邻近水域,展示跨域协同及远程精确打击能力。演训过程中,美军频繁与日本陆上自卫队、澳大利亚国防军联合,形成“纵深联盟”,既分摊安全风险,也加固同盟体系。 尽管如此,美军多域概念在实践中面临重重阻力。信息系统兼容问题首先暴露,曾多次导致无人机与岸基雷达失联。 地理环境也是关键隐患。亚洲太平洋地区复杂电磁与气候条件,相较中东完全不同,意味着美国需为通信保障、反干扰、防空支援投入更大资源。

前沿基地持续供给亦成制约。今年一季度,根据公开预算报告,美军第七舰队和太平洋空军分别报告弹药补给压力,各类巡航导弹有效库存下降8%。回看红海水域时期美军消耗,短短40天内F-18损失三架,高精度弹药用量接近伊拉克战争同期1/3,成本高昂。 从对手角度看,中国近年来以东风-21D/26B、中远程防空体系、天基情报监控网络为支撑,逐步完善“海—空—天”一体化反介入体系。 南海、东海进入常态化战备巡航,辽宁号和福建号航母编队2024年初顺利完成穿越第一岛链训练,并开展过岛外合成营级演练,显示行动自由已非昔日可比。

面对这种整体区域拒止态势,美军即使具备远程打击和信息优势,要在外围施加“遏制”,实际效果也只能通过不断演习与联盟协作予以有限放大。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美中经贸对话刚结束,虽然美国自去年末开启新一轮关税博弈,但双方最核心贸易磋商程序依然未断,多轮会谈相继选址在日内瓦、新加坡,由此可见,无论是安全、经济还是科技领域,美方都在综合权衡“碰撞与合作”的风险和收益——军事部署更多在于威慑和联盟领袖角色建设,不会轻易直接挑战升级。 印巴冲突更像是一场局部危机,美国虽然有亚太力量介入能力,却选择低调旁观,将资源集中用于关乎全球竞争格局的西太平洋,体现出清晰的优先级排序。

例如多平台情报分发、正成为各队竞相探索的新趋势。但短期来看,美军的“理论值”难以转化为本土以外的绝对优势,“联盟绑定+舰队机动作战”的组合,也很难完全破解区域拒止体系。对于关注国际安全局势的人来说,认清这些具体部署后的多方面现实限制、补足自身短板,远比沉迷幻想一更加务实且具前瞻性。

0 阅读:0
晓斋锐评谈

晓斋锐评谈

国际大小事,一览无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