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的旗袍,勾勒出她娇好的身材。身上的珍珠项链和手镯首饰,让她显得尊贵又洋气! 张大千,这个名字在20世纪中国画坛上响当当。他1899年出生于四川内江,从小就显露出绘画天赋,后来拜师学艺,融合中西技法,成了国画大师。他的泼墨泼彩技法独树一帜,连毕加索都对他赞叹不已。不过,张大千不光是画家,他的生活也充满了话题性。他结过四次婚,交往过无数文化名人,私生活跟他的画一样引人注目。而1968年,他的四姨太徐雯波拜他为师,更是把这段人生推上了传奇的高点。 徐雯波,1929年出生,比张大千小了整整30岁。1947年,18岁的她嫁给了48岁的张大千,成了他的第四任妻子。别看年龄差大,这段婚姻不是简单的门当户对或者利益交换。徐雯波从小就喜欢画画,张大千对她来说不仅是丈夫,更是艺术上的偶像。两人因艺术结缘,感情基础还挺扎实。到了1968年,她决定正式拜张大千为师,这在当时可是件稀罕事。一个女人拜自己的丈夫为师,既是对艺术的执着,也是对张大千才华的敬仰。 1968年,徐雯波拜师的时候,张大千已经69岁,名气如日中天。他那时候住在巴西,后来搬到台湾,生活条件优越,艺术创作也进入了晚年的巅峰期。徐雯波呢,虽然已经是他的妻子,但她不想只做个“太太”,她有自己的追求。拜师这事儿,不光是形式上的仪式,更像是她对自己艺术道路的一次确认。她穿着华丽的旗袍,戴着珍珠项链和手镯,气质尊贵又洋气,这打扮既是个人品味的体现,也反映了那个时代文化名人的生活状态。 说到民国时期的文化名人,张大千绝对是代表人物之一。那时候,像他这样的人,日子过得讲究又体面。他们住大宅子,穿绸缎衣服,社交圈子里全是画家、诗人、书法家。徐雯波嫁给张大千后,也融入了这个圈子。她的旗袍、首饰,还有那股子精致劲儿,就是文化名流生活的缩影。不过,这种生活跟普通老百姓比,简直是两个世界。他们追求艺术,享受人生,但很少去管底层人的苦日子。这种现象挺耐人寻味的,既是那个时代的特色,也是社会矛盾的体现。 徐雯波拜张大千为师,不是随便玩玩。她对画画的热爱是真格的。张大千教她技法,她也认真学,后来还留下了不少作品。虽然她的画没达到张大千的高度,但能看出她下了苦功夫。这件事儿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打破了传统观念。民国时候,女人学艺的机会少,能拜大师为师的更少。徐雯波这么做,既是个人选择,也给那个时代添了点新意。她的身份从“妻子”变成了“弟子”,这转变挺有意思,也挺值得琢磨。 张大千跟徐雯波的婚姻,不光是男女之间的感情,还有师徒之间的传承。张大千对她的艺术指导很用心,徐雯波也靠着这份指导成长了不少。两人一起画画、聊艺术,生活里多了份默契。不过,张大千毕竟是大男人主义时代的人,他的四次婚姻也让人觉得他私生活有点复杂。徐雯波作为第四个妻子,能在这样的关系里找到自己的位置,还挺不容易的。他们的故事,既浪漫又现实,艺术和生活搅在一起,分不开。 张大千和徐雯波的故事,放到民国的大背景下看,像一面镜子。那时候,国家动荡,军阀混战,普通人日子不好过。可文化名人们呢,往往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他们搞创作,办画展,日子过得风雅又有格调。徐雯波拜师时的华丽装扮,就是这种生活的写照。但这也提醒我们,那个时代有光鲜的一面,也有阴暗的一面。文化精英们再牛,也改变不了社会底层的问题。这种反差,今天想想还挺深刻的。 1968年,徐雯波拜师的时候,民国已经过去20多年,张大千和她都经历了战乱、迁徙,生活不算容易。可他们还是坚持艺术,活出了自己的精彩。这点挺让人佩服的。现在回看这段历史,能感觉到他们的执着,也能看到那个时代的局限。相比之下,咱们今天的社会稳定多了,机会也更多。他们的经历提醒我们,珍惜现在的生活,别把好日子过得太理所当然。 张大千和徐雯波的故事,还让人想到文化的传承。张大千把自己的技艺传给了妻子,也算是一种延续。而徐雯波呢,从妻子变成学生,再到自己画画,展现了女性的独立性。不过,这里面也有人性的复杂面。张大千的四次婚姻,多少有点时代烙印,他的个人选择不完美,但成就了他的艺术。徐雯波拜师,既是崇拜,也是自我实现的路。这俩人,活得真实,也活得有血有肉。
1968年,张大千的四姨太徐雯波,正跪在地上拜师。她妆容精致,发型讲究,一身华丽
文山聊武器
2025-05-14 19:20:36
0
阅读:47
远见
真会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