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朋友们都说:“疯了吧,一块没人要的地方能干啥?” 米恩华,1958年出生在山东泰安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1962年,他才4岁,就跟着父母来到新疆乌鲁木齐,想在这儿找条活路。可日子一点没变轻松,家里穷得叮当响,小时候他就常看到父母为了一口饭四处奔波。14岁那年,家里实在掏不出学费,他只能辍学,开始打工讨生活。 早些年,他在采石场干活,每天抡着铁镐砸石头,累得满身是汗,手上全是老茧。后来又去建筑工地搬砖扛麻袋,晚上还跑去小餐馆刷盘子,忙到半夜脚都抬不起来。为了多攒点钱,他有时候一天干三份工,白天工地挥汗,晚上餐馆忙活,睡觉的时间都挤没了。那会儿的生活,苦得让人喘不过气,可他咬着牙撑了下来。 1979年,米恩华总算有了点转机,进了乌鲁木齐市城管办当市场检查员。这活儿让他跑遍了大街小巷,天天跟小商贩打交道,查摊位、记信息、调解纠纷,干了整整八年。他发现这些小贩虽然辛苦,但生意做得活泛,这让他心里慢慢有了想法。 到了1988年,他不想再过一眼望到头的日子,辞了公职下海做生意。拿着父亲给的700块加上借来的3万,他开始摆摊卖童鞋和玩具。每天早出晚归,推着小车在街头吆喝,生意虽小,却让他摸到了经商的门道,学会了怎么跟人打交道,怎么算成本。 1989年春天,他在红山附近溜达时,看中了一块废弃的露天电影院。这地方早就没人管了,破得不成样子,可他却觉得这是个机会。当时乌鲁木齐街头的小贩没个固定地方,风吹日晒不说,还老被城管赶。如果把这块地改成市场,给他们一个遮风挡雨的地儿,肯定能行。 他找到管理方,谈下来每年8万的租金。这钱几乎掏空了他的家底,家人朋友都劝他别干这冒险的事。可他铁了心,签了租约,决定赌一把。改造那块地的时候,他带着人清理垃圾,搭棚子,拉电线,还弄了排水沟,忙得连轴转。几周后,市场初具模样,他跑去挨家挨户找小贩,许诺便宜的租金和安稳的生意环境。没几天,200个摊位全租出去了。 市场叫“红十月市场”,开业那天人山人海,卖啥的都有,生意火得不行。到年底,他不仅收回了8万本钱,还赚了8万利润。这一下,他的事业算是站稳了脚跟。 可好景不长,1992年政府要在原址建公园,市场得搬走。新地方是个垃圾遍地的荒地,臭水沟熏人,朋友又劝他收手。他没听,自己推车清垃圾,带着人平地建摊位,还给商户免了8个月租金,承诺3年不涨价。新市场开起来后,生意很快就回暖,交易额冲破了亿元。 1994年,又得搬迁。新地盘被种满了树苗,地价还贵得离谱。他连夜带人拔树苗,靠贷款买地,还掏钱补贴商户搬迁。新市场搞得更像样,有停车场和吃饭的地儿,没几个月就吸引了中亚的客商,交易额猛涨。 到了1996年,他的华凌市场成了新疆最大的综合市场,上千个摊位,年交易额30亿,租金收入近8000万。他管得严,不让卖假货,租金也稳,商户都服他。从1989年的8万起步,到这时候,他真成了乌鲁木齐商界的一号人物。 米恩华这路走得不容易,从小苦到大,没啥背景,全靠自己拼。他看准机会敢下手,干活踏实不偷懒,才有了这翻天覆地的变化。他的故事听着挺接地气,也让人觉得,只要肯干,啥都有可能。
1989年,乌鲁木齐市的一小伙子以8万块的天价租下废弃电影院。朋友们都说:“疯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5-14 19:20:37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