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刚下谈判桌,日本也趁势提要求,欲用中国的方式反制美国,另一边,特朗普担忧的事情正在发生。那么,日本能否取得和中方一样的成果?特朗普担忧的事又是什么? 5月10日至11日,中美经贸高层会谈在瑞士日内瓦举行,双方同意在90天内将关税税率下调115%,这一结果被外界普遍视为中方强硬立场的胜利,面对特朗普政府的高压策略,中国通过关税反制、出口管制等组合拳迫使美方让步,最终实现了对核心诉求的满足。
这次中美联合声明有几个关键点非常值得关注:其一,中美基本取消了自4月2日以来加征的大部分关税,只保留了10%的“底线税率”,这相当于特朗普发动的一次突袭性贸易战正式宣告失败;其二,双方在声明中达成了共识,认为经贸关系是互利的、长期的、必须可持续发展的,这种“战略认知上的一致”也是中方真正想要的。 事实上,中方从一开始就没有幻想通过一场会谈解决所有问题,关键在于形成“常态化沟通机制”,而不是靠特朗普所谓的“交易的艺术”。这一点在联合声明中也得到了体现,中美谈判机制未来将由中方高层和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共同主导。 同时,这些表态和安排显示出美国的态度正在发生转变。过去那种“极限施压+谈判让利”的套路,似乎已经行不通了。特朗普面对的局势,与他第一任期时已经完全不同。但正是这种转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日本也开始重新思考对美关系,石破茂表示,要美国取消所有加征的关税,尤其是汽车相关的关税措施。 不过目前来看,日本恐怕很难取得和中国类似的成果。毕竟,中方之所以能迫使美方让步,关键在于自身经济实力与产业链的不可替代性。说白了,这场博弈证明了“经济实力至关重要”。中国通过巩固国内经济、开拓多元市场,成功抵御了美国的关税施压,而美国却因国内企业抗议和市场动荡被迫妥协。例如,美国稀土企业因中方出口管制陷入困境,成为白宫急于谈判的直接原因。
反观日本,其处境截然不同。作为美国在亚太地区的重要盟友,日本长期处于贸易从属地位。尽管石破茂不断公开批评美国汽车关税“推高消费者价格”,但实际谈判进程却陷入僵局。美国不仅拒绝讨论汽车和钢铁关税,还于5月12日启动了对日本汽车零部件加征25%关税的措施。 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日本汽车产业占制造业产值的50%,对美出口占其总出口的28%至34%,若关税全面实施,日本车企年利润可能缩水300亿美元,GDP或下降0.59%。这种经济依赖使得日本的“强硬”更像政治姿态,而非实质性博弈筹码。 有分析认为,石破茂政府的矛盾心态,也折射出日本对美关系的深层焦虑。一方面,日本试图借中美谈判的“示范效应”向美国施压,提出废除汽车关税等要求;另一方面,其经济结构决定了难以承受与美对抗的代价。例如,日本虽持有1.13万亿美元美债,却因顾忌同盟关系不敢将其作为谈判筹码。在这种心态下,日方想打赢这场“关税保卫战”并不容易。 与此同时,特朗普担忧的事也正在发生,单边主义正在引发盟友体系的离心倾向。欧盟、加拿大、日本只是开始。近日,连美国最“听话”的后院小弟哥伦比亚,也要掉头走向中国。5月13日,访华的哥伦比亚总统佩特罗一锤定音,宣布哥伦比亚将加入“一带一路”。他不仅高调亮相北京论坛,还表示目标是把哥伦比亚打造成“连通美洲、亚洲和欧洲的技术桥梁”。
要知道,哥伦比亚还不只是自己“倒戈”,它还是当前拉共体的轮值主席国。这意味着哥伦比亚手里握着整个拉美的“发言权”。佩特罗说得很直白:拉美是自由、主权和独立的,愿与全世界在平等条件下交往。不仅要和中国聊,也要和欧洲、美国谈,要搞真正的“多边主义”。 这一变动无疑给特朗普敲了一个大大的警钟,美国所倚仗的“盟友体系”,是否正在悄悄转型为“伙伴体系”?也就是说,不再是听命于华盛顿,而是各国根据自己情况制定合作策略,中国这次展现出的应对能力,或许正是其他国家试图仿效的方向。 当然,当前的局势还远没有稳定下来,90天的谈判只是一个开始,真正的博弈才刚刚启动,尤其是在知识产权、技术管制、补贴政策等问题上,中美之间依然存在广泛分歧,这意味着特朗普未来可能还会尝试“翻旧账”,重新点燃贸易争端。 这也对中方提出更高要求。一方面要稳住谈判成果,继续推动机制落地;另一方面也要防范美方可能的反复无常。毕竟,特朗普的风格大家都熟悉,今天签字,明天就可能否定。但无论如何,这轮谈判结果,的确是中国的一次阶段性胜利,也是一堂生动的博弈教学课。日本的“转向”也好,哥伦比亚的“入局”也罢,可以说都是这堂课在国际上的一个延伸反应。
可以预见,未来的国际格局,还将出现更多意想不到的变量,但可以确定的是,中国正在以自己的方式影响世界的博弈节奏。国际经济秩序的重构,从不依赖强权者的意志,而是取决于各国对公平与合作的共同坚守,单极霸权时代的终结已拉开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