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咽气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

海诚看趣事 2025-05-15 10:32:53

1982年,河北老太太张翠萍咽气前,再三叮嘱儿子朱海清:“你记着,等我死后,无论你发现了什么,都不要吭声!” 1982年春天,河北唐山的朱海清蹲在母亲病床前,听着老人用最后力气说出的话。 张翠萍咽气前反复叮嘱儿子,不管看到什么都别声张。 这句话像块石头压在他心里二十多年,直到收拾遗物时翻出个锈迹斑斑的铁盒。 铁盒里躺着褪色照片和泛黄信纸,照片上穿灰布军装的男人叫朱殿坤。 信纸上潦草字迹记录着1943年冬天,八路军冀东军区李运昌部队在丰润县被日军围困的往事。 当时队伍里断粮三天,朱殿坤带着怀孕七个月的妻子,连夜把家里三亩地的高粱全割了送给部队。 这个秘密在张家老宅阁楼藏了四十年。 阁楼横梁上还留着当年藏粮的麻绳勒痕,墙角青砖缝里嵌着半截发霉的麻袋片。 朱海清摸着这些痕迹才明白,母亲每年秋收都要往阁楼搬粮食的习惯,是从抗战时期养成的。 2005年清明,朱海清在唐山抗震纪念碑前遇见个拄拐老人。 老人胸前别着褪色的抗战纪念章,听说朱殿坤的名字后突然抓住他的手不放。 这个叫王志国的老兵还记得,那年腊月二十八,朱家媳妇挺着大肚子赶着驴车送粮,车辙印在雪地上压出两道深沟。 2019年唐山博物馆征集抗战文物,朱海清捐出那个生锈铁盒。 捐赠仪式上有人念了李运昌将军回忆录里的段落:"冀东老乡宁肯自己啃树皮,也要把最后一口粮留给战士。" 这句话让朱海清想起母亲临终前干瘪的嘴唇,终于明白她守着秘密的缘由。 2021年新华网报道,唐山抗战纪念馆新设"无名丰碑"展区。 展柜里陈列着朱海清捐赠的铁盒,旁边电子屏循环播放着二十多位老兵的采访视频。 九十八岁的王志国在镜头前说:"当年那些送粮的老乡,才是真英雄。" 信息来源:新华网《唐山抗战纪念馆新增"无名丰碑"展区》;人民网《冀东抗战老战士口述历史采集完成》;央视新闻《唐山民间抗战文物捐赠仪式举行》

0 阅读:91
海诚看趣事

海诚看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