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曾担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的孙玉国,遭到转业处理,多年老兵居然降为了普通岗位,刚到达沈阳的那一刻,他的心里感慨万千......... 孙玉国1941年出生在沈阳一个贫困家庭,小时候父亲去世,母亲靠政府救济拉扯他和三个兄弟长大。家里条件艰难,但他硬是读完了小学和中学。1958年,17岁的他进入沈阳冶金机械厂当工人,干了三年后,1961年参军,加入了人民解放军,从此开启了不一样的人生。 参军后,孙玉国被分配到辽宁的炮兵部队。1963年,他调到黑龙江边境,那时候中苏关系紧张,边境冲突随时可能爆发。他从文书干起,后来当过供应官、副政治指导员,一步步升到饶河和梁子边防站的站长。1969年3月,珍宝岛冲突爆发,他带着巡逻队跟苏联军队正面交锋。那次战斗,他先按命令忍着不开火,可对方杀了6个中国兵,他果断指挥反击,带着人硬是把苏联部队打退了。后来增援到了,他又带着队伍围歼了敌人。 半个月后,苏联卷土重来,出动坦克和200多人。孙玉国临危不乱,利用地形指挥部队死守阵地,最后打得苏联损失惨重,还缴获了一辆T-62坦克。这两场仗让他名声大噪,成了全国知名的战斗英雄。1969年4月,他被请去参加中共九大,受到中央领导接见。同年,他跟另外9个士兵一起被中央军委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英雄的光环没停,他升得更快。1972年当上团长,1973年32岁就成了黑龙江军区副司令,1974年2月升任沈阳军区副司令员,成了军里最年轻的高级军官之一。同年,他还当选中央委员候补委员,1975年进了第四届全国人大常委,真是风光无限。 可好景不长,孙玉国这么快的上升,也埋下了隐患。1974年,他被调去中央学习班,参与“批林批孔”运动。那时候政治风向变幻莫测,他按命令办事,却没想到给自己挖了个坑。1977年,风向变了,他被调查,跟那段政治运动的牵连脱不开干系。具体啥错不清楚,但传言说他跟某些派系走得太近,站错了队。结果,1977年10月,他被免职,1982年正式转业,结束了军旅生涯,被发配到沈阳郊外一个不起眼的小厂当副厂长。 从军区副司令到工厂副厂长,这落差不是一般的大。沈阳7446厂破旧不堪,设备老化,工人没啥干劲。他以前管的是千军万马,现在管的是生产流水线和后勤,谁听了不得感慨一句:这老兵咋混成这样了? 到了7446厂,孙玉国没摆过架子,也没怨天尤人。他每天天不亮就起床赶厂车,比谁都到得早。以前签文件的手,现在拿起了工具和账本。他一头扎进工厂的事务,啥活都学,生产、调度、维修,样样上手。有回下大雨,车间屋顶漏水,眼看机器要坏,他二话不说爬上去修,手都磨出血了,衣服湿透了也不下来。工人看他这劲头,都服气了,说:“领导都这么拼,咱们还能偷懒?” 他住得也简单,跟家人挤在小公寓里,跟过去军区的宽敞房子没法比。以前的老战友来看他,见他这样都觉得不可思议,可他就笑笑说:“日子还得过啊。”他不提过去的光荣,也不抱怨现在的落魄,就这么踏踏实实干着。 80年代中期,国家搞经济改革,7446厂这样的老国企日子不好过。有几个月连工资都发不出,工人人心惶惶,想走的光景。孙玉国不干了,他靠着以前军里的关系,四处跑贷款、拉订单,硬是把厂子救活了。仨月不到,厂里开始赚钱,大家伙儿看他的眼神都不一样了。 这表现让人刮目相看。1993年,他被调回沈阳军区后勤部,干过进出口总公司的经理、贸易局的副局长,靠着管理经验又干得风生水起。2002年退休后,他过起了低调日子,常去珍宝岛烈士陵园看看老战友,也不怎么提自己过去的辉煌。
建国初,甚至有部分将帅手握几十万兵力,为何没一人敢拥兵自重?“老彭,你看这中
【2评论】【2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