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的一天,顺德海关食堂大家正在吃饭。突然,一位领导盯着电视喊道:“这不是

周平聊历史 2025-05-23 20:24:18

2009年的一天,顺德海关食堂大家正在吃饭。突然,一位领导盯着电视喊道:“这不是咱们单位的石悦吗?他怎么可能是年收入过千万的作家?”他口中的石悦,就是网红作家当年明月!他这么惊讶情有可原。石悦“伪装”的太好了,就连他老婆都不知道当年明月竟然是自己老公!  石悦,1979年出生在湖北宜昌一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父亲是基层干部,母亲操持家务,家里经济条件一般。小时候,石悦5岁那年,父亲花了五块六毛钱——差不多一个月工资——给他买了套《上下五千年》。这套书成了他的启蒙老师,他翻来覆去看,硬是读了十二遍,书页都卷边了。从那时起,历史就像一颗种子,扎根在他心里。 小学时,石悦不太合群,别的孩子跑出去玩,他老老实实窝在教室看书。老师觉得他有点孤僻,但父母却很开明:“喜欢啥就干啥,别管别人咋说。”这种支持让他更沉迷于书本。中学时,他开始啃《二十四史》这种硬核史书,几千万字的文言文,一般人看一眼就头晕,他却看得津津有味。靠着超强的阅读速度和过目不忘的记忆,他把这些厚重的历史嚼得透透的。 到了大学,他选了湖北公安高等专科学校的法律专业,跟历史没啥关系。但他没丢下爱好,课余时间照样钻研《明实录》这类冷门文献。毕业后,他考进广东顺德海关,成了一名公务员。工作挺稳定,就是平淡,每天跟数字和表格打交道,同事看他沉默寡言,领导觉得他普普通通。可谁也不知道,这个“普通人”晚上回到宿舍,打开电脑,就开始了另一段人生。 石悦在海关的工作没什么特别,查数据、填表格,日复一日。他不爱社交,下班就回宿舍,同事以为他宅得无聊,其实他忙着研究历史、写东西。宿舍里堆满了书,好多还是竖版繁体的古籍,一般人看不懂,他却如数家珍。2006年,他在天涯社区开了个帖子,用“当年明月”这个笔名写《明朝那些事儿》。他把枯燥的明朝历史,用幽默的语言和现代视角讲得活灵活现,网友一看就上瘾,点击量蹭蹭往上涨。 那几年,他白天上班,晚上写稿,每天敲2000字,硬是坚持了三年,把明朝267年的故事写完。帖子火了以后,出版社找上门,把内容整理成书。2007年,第一部《明朝那些事儿》出版,卖得满大街都是。后来九部全出,总销量破千万,版税收入好几千万。可石悦呢?还是那个骑自行车上下班的海关小职员,住单位宿舍,吃食堂饭,连老婆都不知道他干了这么大事儿。 2009年,央视《面对面》播出他的采访,同事才炸开锅。原来,食堂里这个低调的家伙,竟然是全国闻名的作家。领导都懵了:“这小子藏得太深了!”石悦却红着脸说:“我就是喜欢历史,晚上写着玩,没想那么多。”他这种低调劲儿,真的让人佩服。 《明朝那些事儿》能火,不是运气,是石悦真有本事。他从小读史书,积累了扎实的功底,对明朝的掌故、人物了如指掌。写的时候,他不摆架子,不用文绉绉的词儿,而是接地气,像聊天一样把历史讲出来。比如写朱元璋,他就说这老兄“从小混得惨,后来翻身当老板”,读着就想笑,又觉得亲切。 他在网上连载时,抓住了网络文学的风口。那会儿天涯社区挺火,他看别人写的帖子不咋地,就自己上手。他每天更新,内容又有趣又有料,网友追着看,口碑传开了。后来出版社把书印出来,读者一看,好读又涨知识,自然抢着买。他的成功,靠的是真才实学和持之以恒的努力。 石悦还特别聪明,他没把历史写成枯燥的流水账,而是加了自己的思考。比如写明朝那些大臣,他会分析他们为啥成功或失败,读完你不光记住故事,还能琢磨点人生的道理。这也是这本书能火那么久的原因之一。 赚了那么多钱,石悦的生活却没啥变化。他没辞职,没搬豪宅,还是海关那个小职员。有人问他为啥,他说:“工作是工作,写作是兴趣,不冲突。”他不爱显摆,连同事都不知道他有这副业。这种低调,不是装出来的,是骨子里的淡然。 他平衡得也好,白天干活,晚上写书,两头都不耽误。有人觉得他闷,可他闷出个大动静。他的故事让人感慨:原来平凡的人,也能干出不平凡的事儿。关键在于,他有热爱,有坚持,还有不张扬的心态。 石悦的故事挺励志。他没啥背景,没靠关系,就是凭着对历史的喜欢,一步步走到今天。他证明了,你不一定要辞职追梦,也不一定要天赋异禀,只要肯花时间,肯下功夫,普通人也能干出名堂。 他还让人明白,低调不是懦弱,是种选择。石悦没被名利冲昏头,依然过自己的日子,这种定力挺难得。他的经历也提醒我们,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人,说不定也有不为人知的一面。 石悦从海关小职员变成年入千万的作家,靠的是啥?是天赋,还是努力?他的故事让你想到啥?有没有哪一刻,你也默默坚持过一件事,最后有了意外收获?评论区聊聊吧,说不定你的经历也能激励别人!

0 阅读:0
周平聊历史

周平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