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73年,尚可喜上书,要落叶归根。但要带亲兵4300人,携家属2万人返回老家,希望皇帝将以前赐的房屋土地还给他,安置这些人。 尚可喜这人,辽东海州出身,字敬符,号礼南,在清初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早年投了后金,跟着清军打天下,入关平乱,功劳一大堆。1649年,他被封为平南王,派去广东镇守,和吴三桂、耿精忠并称三藩,算是清朝开国的大功臣之一。到了广东,他也没闲着,一方面执行朝廷的政策,管好地方,另一方面搞农业、做生意,让广东的经济有了起色。他还练了一支精锐部队,保南方太平,日子过得挺风光。 不过,时间一长,问题就来了。尚可喜在广东干了几十年,根基深得很,手底下那帮亲兵更是忠心耿耿。可他的儿子尚之信就不那么省心了,这家伙在广东横行霸道,惹了不少麻烦,连朝廷都看不下去了。尚可喜岁数大了,70岁的人了,身体也不好,眼看着儿子给自己招黑,他跟朝廷的关系也越来越紧张。这时候,他估计心里也犯愁:再这么下去,家族会不会保不住啊? 1673年,尚可喜终于憋不住了,给康熙写了封奏折,说自己老了,想辞官回辽东老家养老。可他这请求可不是简单回家,他提出要带4300名亲兵和2万名家属一起走,还要朝廷把以前赏的房屋土地还给他,好安置这一大群人。这数字听着就吓人,4300名亲兵,那是他多年攒下的私人武装,个个能打能拼;2万家属,更是拖家带口,浩浩荡荡。朝廷一看,这哪是普通养老啊,简直像搬家带军队,这动静能不大吗? 尚可喜为啥这么提?原因其实不难猜。一是他真老了,70岁在古代算高寿,身体撑不住,想回老家落叶归根,这人之常情。二是他在广东混了这么多年,攒下不少家底,亲兵和家属是他保命的底牌,带走他们,能护着家族财富和安全。三是他儿子惹了祸,朝廷盯着不放,他怕再待下去,自己这把老骨头和全家人都得搭进去,干脆回乡避避风头。 这事儿摆到康熙面前,年轻的皇帝也得挠头。尚可喜毕竟是功臣,这请求听着合情合理,驳了面子不好看。可4300亲兵和2万家属,这规模太夸张了,带走这么多兵力,广东的防务怎么办?朝廷还得掏钱出力支持这大迁徙,财政压力也不小。更关键的是,三藩势力本来就让康熙睡不好觉,尚可喜这一走,会不会给吴三桂他们啥信号? 康熙琢磨了半天,最后还是点了头,准了尚可喜的请求,让他带人走,还把之前赏的房屋土地还给他。这决定一出,朝廷里议论纷纷。有人觉得康熙太心软,这么纵容功臣,怕其他藩王有样学样,野心更大。也有人觉得康熙挺聪明,先稳住尚可喜,免得南方乱起来,毕竟这时候清朝刚站稳脚跟,稳定最重要。 这事儿定了,影响可不小。尚可喜一走,广东的兵力少了,朝廷对南方的掌控反倒强了点,中央集权往前迈了一步。他带走亲兵家属,也给后来康熙削藩埋了个伏笔——地方势力一弱,皇帝收拾起来就顺手多了。再往大了说,这件事成了清朝政治史上的一个节点,康熙怎么平衡功臣和集权,尚可喜怎么保全家族,都让人琢磨不透。
1384年,朱元璋赐岳父胡美自尽,胡美质问说:“父亲到女婿家看女儿,是再正常不过
【1评论】【10点赞】
宇化贤
满清十大酷刑、闭关锁国、不思进取、文字狱、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剃发易服、驱使奴隶、鞑子一人管十家,银乱中国女子,欺男霸女、康熙乾隆六下江南挥霍奢靡、四库全书篡改禁毁15万册古籍、隐藏满清罪恶事实、抹黑明朝历史、禁锢思想、打断人民的脊梁骨、误人子弟,误导国人成为奴隶、阉割中华文明,使我国回到漆黑蒙昧的原始社会、凡有水旱,坐视不管、重徭役、纵贪官污吏,官以贿得邢以钱免,腐败,卖官鬻爵,贪赃枉法国库空虚、圈地运动,百姓流离失所、民族压迫、宁与外邦不与家奴、割地赔款、不战而败、丧权辱国、不平等条约、百年屈辱、祸国殃民、扼杀维新、残暴专制、种族灭绝、赵州之屠、畿南之屠、潼关之屠、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昆山之屠、嘉兴之屠、江阴八十一日、常熟之屠、四川大屠杀、金华之屠、南昌大屠杀、湘潭之屠、南雄之屠、汾州之屠、大同之屠、广州大屠杀、潮州之屠……几乎将明朝全境上下屠了个底朝天,整个华夏大地十室九空!中国文明领先世界几千年,直到满清统治时期才急剧衰落到世界贫穷国家。由于满清持续篡改两百多年的历史,很多罪恶都被掩盖!这些还只是已确认过的真实事件,不信的请自己先查一下有没有这些事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