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22岁的郑苹如被汪伪特务绑到上海郊外的小树林。一个特务催促另一个特务

良奥谈娱乐圈 2025-05-26 11:25:32

1940年,22岁的郑苹如被汪伪特务绑到上海郊外的小树林。一个特务催促另一个特务快对她动手时,没想到郑苹如却提出一个奇怪的要求。 上海西郊的寒夜冷得刺骨,二十二岁的郑苹如踩着细高跟走下吉普车。红呢子大衣裹着她单薄的身子,钻石戒指在车灯下泛着微弱的光。 她仰头望着漆黑的天,眼泪刚滚出眼眶就冻成了冰碴子。身后传来拉枪栓的声响,她突然转身对刽子手说:"劳驾您打准些,别把我脸弄花了。" 这个爱漂亮的姑娘原本能当电影明星。1937年《良友》画报130期封面上,她穿着碎花旗袍笑靥如花,编辑部特意隐去全名只写"郑女士"——谁也没想到这位上海滩名媛会成为军统最年轻的女特工。 她父亲郑钺是留日归来的大律师,母亲木村花子出身日本武士世家,家里住着法租界的花园洋房,书架上摆着于右任亲笔题字的诗集。 1932年淞沪抗战那会儿,十四岁的郑苹如抱着募捐箱满街跑。她把压岁钱全换成绷带药品,跟着大学生往战地医院送。 有回碰见个腹部中弹的小战士,血水浸透了绷带,她愣是蹲在病床前帮着换了三天药。这事后来登在《申报》学生版,照片里她梳着齐耳短发,胸前的校徽亮得晃眼。 真正改变她命运的是一通电话。1938年春天,中统头目陈宝骅找上门来。这人盯着客厅墙上挂的《良友》封面看了半晌,转头对郑钺说:"令嫒会说日语又熟悉日本习俗,正是我们需要的人才。" 郑家书房那盏台灯亮到后半夜,第二天清晨,郑苹如把订婚戒指锁进抽屉,跟着陈宝骅走进了霞飞路的秘密据点。 她很快在日侨圈混得风生水起。日本海军情报部聘她当翻译,特务机关长片山大佐出席酒会总爱带着她。有次近卫文麿的儿子来上海,在六三花园的宴会上盯着她挪不开眼,非要教她跳华尔兹。 重庆方面原本想让她绑了这个首相公子,后来怕引发外交纠纷才作罢。 真正难啃苹如翻出民光中学的毕业照——当年丁默邨当过三个月挂名校董。 借着这层师生关系,她穿着最新款巴黎洋装出现在百乐门,果然引得丁默邨主动邀舞。那天她高跟鞋里藏着微型相机,拍下了丁默邨与日本海军武官的密谈记录。 暗杀计划筹备了三个月,1939年圣诞节前,郑苹如撒娇要买皮大衣,把丁默邨骗到静安寺路的西伯利亚皮货店。中统特工提前蹲守了整条街,谁料丁默邨刚进店门就察觉异常。 这个老特务扔下钞票就往侧门冲,十几发子弹追着他打进防弹车,只在车门上留下几个白印子。 郑苹如被捕那天格外平静。她把口红和粉饼摆进手提包,特意换上未婚夫送的红大衣。76号牢房里,李士群的老婆带着一群官太太来看热闹。 郑苹如始终咬定是"情杀",直到行刑前都没暴露身份。倒是她父亲郑钺收到恐吓信,汪伪政府想用女儿性命逼他当司法部长,老爷子直接把委任状撕了扔出窗外。 二十三年后,台北忠烈祠添了块新牌位。 当年负责行刑的林之江逃到香港开了赌场,有回喝醉酒跟马仔吹牛:"那姑娘挨了三枪都没倒下,最后是扶着树慢慢滑下去的。" 同一年,上海万国公墓的档案员在故纸堆里发现条记录:1940年2月某日收殓无名女尸一具,特征与郑苹如完全吻合,下葬位置却怎么也找不着了。 如今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的纪念碑上,并列刻着王汉勋和郑海澄的名字——前者是郑苹如的未婚夫,1944年驾运输机撞山殉国;后者是她亲弟弟,重庆空战中被日军击中油箱。 郑家老宅那株红梅年年开花,路过的人总说闻到淡淡的火药味,仿佛七十多年前的枪声还悬在枝头。 (参考信源: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国民政府追认抗日烈士名》;《良友画报》1937年7月第130期;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上海通志·人物卷》;南京航空烈士公墓纪念碑铭文)

0 阅读:1
良奥谈娱乐圈

良奥谈娱乐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