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的无奈与坚守 ——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次吐槽 文/洛河之星 这已经是初三学生的第二次全县模拟考试了。四月一次,这回又是一场“硬仗”。周四开考,周五下午收场,学生前脚离校,老师后脚就得扎进阅卷堆里,成绩还得等到下周一才见分晓。算上这次,我校初三学生已经历六轮模拟考的“洗礼”。 火箭班的学生,除了跟着全校统考,还在班主任的“带领”下自发加考。反观普通班,只有全校统考才有考试机会,平日里基本没有额外的模拟训练。想让普通班像火箭班那样“卷”起来?难,太难了!天时地利人和一概不沾,学生提不起劲,普通班的老师也只能跟着“躺平”。尤其临近中考,能稳住课堂教学,别出什么考前乱子,就谢天谢地了。 每次考试,结果都不出意料:成绩低得让人揪心,名次雷打不动地“稳坐”倒数。一次次考试下来,不仅没带来什么转机,学生的厌学情绪反而越来越浓。我常常忍不住想:就这群孩子,拿什么和别人竞争?初三以来,班里的学生不断流失,那些中途辍学流入社会的孩子,中考时还会回来考试。可他们没经历初三最后阶段的磨砺,怎么应对中考冲刺?我带两个班语文,初二时两班加起来超百人,可如今距离中考只剩一个月,人数锐减到六十一二个,近乎少了一半。这些中途离开的学生,成绩最后还得算在我们科任老师头上。排名评比时,我们还得和其他学校、老师一较高下。这差距,让我们拿什么去比?可又有谁在意这些?那些掌握评比大权的人,只会盯着最后的考试成绩,用它衡量老师的教学成果,评判学校和老师的优劣,决定奖金多少。在这种无力改变的局面下,普通学校普通班的老师,只能和学生一起,成为这场“教育闹剧”里的牺牲品。 或许有人觉得我太悲观,可真正懂教育规律的人,一定能理解这份无奈。可惜,愿意正视这一现实的人又有几个?要是再牵扯点利益关系,我们连被同情的机会都没有。被打击得多了,也只能默默承受。改变不了环境,改变不了学生,那就只能改变自己,在这困境里勉强“生存”。 初三之后,普通班里还在努力学习的孩子少之又少,尤其是那些觉得考高中无望的,几乎都选择了放弃。记得初三上学期,从延安转来个基础还不错的女生,可到了下学期,她认定自己考不上高中,就彻底松懈了,连最擅长的语文也抛在一边。上课走神、作业敷衍,实在不行就直接“躺平”。普通班的课堂上,睡觉、偷看小说、藏练习册、抄答案的现象比比皆是。学生们完全没了主动学习的劲头,老师讲课,他们充耳不闻。老师要是逼得紧了,学生就顶嘴、对着干;不逼吧,又得和他们“斗智斗勇”。可几番较量下来,老师也渐渐力不从心,最后只能无奈地陪着学生一起“躺平”。 就拿语文教学来说,基本的字词,有些学生掌握得还不如小学四五年级的孩子;重要的古诗,能背会的没几个,更别说准确默写了。有次我组织当堂背诵古诗,一首短诗,大半学生一节课都背不下来,就算当时背会了,过段时间再检查,又全忘光了。初中三年学的知识,到了冲刺阶段,不少学生又“还”给老师了,这能不让人无奈吗?平时学习状况,一个“差”字足以概括。 再看考试成绩,几分、十几分、二三十分的学生一大把,平均分也就在四五十分徘徊。一百二十分的试卷,学生只能考这点分数。翻开他们的试卷,更是惨不忍睹:字词不会写,古诗默写拿不到分,阅读理解直接空着,作文要么抄前面的阅读文章,要么干脆不写,字也写得歪歪扭扭、惨不忍睹。有人可能会说:“这是老师没教好。”可说实话,好学生老师教得好,差学生老师真的很难有办法。普通班就像“差生集中营”,就算把顶尖的教授请来,也不见得能扭转局面。懂教育规律的人都知道,学生学习好坏,内因是关键,老师只能引导,代替不了学生学习。再厉害的老师,也逃不过这个规律。或许有人会反驳,说有好老师能改变学生。好老师确实有,教学水平也有高低之分,但决定学生成绩的主要因素,还是学生自身。就像教育名家说的,教育是唤醒,不是强行改变。我们只能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用一个灵魂去触动另一个灵魂。优秀学生本就优秀,老师只是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而那些不爱学习的孩子,大多是自己不愿努力,老师想改变他们,多数时候都是白费力气。虽然有逆袭的成功案例,但那只是少数,大多数情况依旧难以改变。 这次全校第六次模拟考、全县第二次模拟考的成绩出来后,我们心里都清楚,看与不看都一样,这早已注定的结果,根本无法改变。可惜了我每天兢兢业业的付出,再怎么努力,似乎都是徒劳。
初三的无奈与坚守 ——临近中考的最后一次吐槽
博青说旅游
2025-05-26 23:40:42
0
阅读: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