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抱着李世民的腿哀求说:“看在先帝的份上,陛下就饶臣弟一命吧!”宫殿内沉香袅袅,却驱不散凝滞的死寂,李元昌的哭嚎撞在蟠龙柱上,又碎成刺耳的回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643年秋,长安城的宫殿里弥漫着沉香的味道,宫门紧闭,殿内寂静得能听见衣袍摩擦的声音,李元昌跪在太极殿中,额头磕在冰冷的地砖上,声音嘶哑,神情悲切。 他试图用亲情唤起皇帝李世民的怜悯,言辞恳切,身形摇晃,他的身边摆着一只漆盒,里面盛着赐死的毒酒,这是唐太宗给他最后的选择。 李元昌是李渊的第七个儿子,年少时活泼好动,习武有成,与李世民虽是异母兄弟,但两人年纪相仿,小时候常常一同读书、练骑射,也曾在晋阳的庭院里放风筝。 他敬重这个二哥,李世民也时常护着他,等到李渊起兵称帝,兄弟之间的地位开始发生变化。 李世民战功赫赫,很快被立为秦王,而李元昌被封为鲁王,后来又改为汉王,被安排到封地担任地方藩王,管理州郡事务。 李元昌在封地过得十分优渥,府邸内用度宽裕,身边门客众多,他喜欢结交侠士,也招揽能人异士,府中逐渐聚集了一批出身不明的武士。 他偶尔进京述职,住在太子的东宫,和太子李承乾相处甚密,李承乾自幼多病,性格敏感,眼见父皇对李泰日益亲近,心中不安,对储位的前景感到焦虑。 李元昌在与太子相处时,也时常流露出对皇帝不满的情绪,两人多次私下交谈,商议如何增强自保的力量。 据史书记载,李元昌曾在自己的府邸里私自训练士卒,还从封地调集精锐进京,借口护卫太子,实则参与部署东宫的兵力,这些人多操异地口音,行踪诡秘,引起了禁军的警觉。 李世民听闻后,并未立即处置,只是暗中派人调查,不久后,情报送至御前,调查发现,东宫周边突然聚集了大量武装人员,且多与李元昌有关。 御史台的弹章接连上奏,指控汉王私养兵士、勾结太子,有谋逆之嫌,李世民面色沉重,他命人突查汉王府,在假山之后搜出大量盔甲兵器,还发现一批密信,署名均为太子。 李元昌被捕后押至京城,案情查明,证据确凿,朝中群臣聚议,几无异议,皆认为汉王之罪不可赦,李世民思虑再三,将李元昌召入宫中,面授最后的命令。 李元昌被押解至太极殿时,神色憔悴,形容枯槁,他向李世民跪拜,求情甚切,提及先帝在世时的旧恩,也提到兄弟从前的情分,李世民未言一句,只是目视前方,令近侍送上赐酒。 宫内的气氛凝重至极,无一人敢言语,李元昌再三叩首,直到泪尽声哑,最后,他在众目之下饮下毒酒,倒卧于阶下,再无声息。 李世民下令将其葬于郊外,并不厚葬,仅以王礼从简,当夜,长安城北风骤起,太极宫内无人安寝。 此后数日,李世民神情寡言,有大臣曾见他夜行至太庙,久立不语,据宫人回忆,他曾令取出李元昌幼年所用的书匣,置于书房角落,从未移走。 这起事件在朝中引发巨大震动,自此以后,皇室亲王再无敢私养兵士,李世民对宗室的管理更加严厉,设置更多监察人员,削弱藩王实权,法令日趋森严,即便是血脉至亲,一旦触及皇权,也难逃严惩。 李元昌之死,也让京城百姓多有议论,有人说他自取灭亡,也有人感慨帝王之家亲情淡薄,朱雀街口的老卒说,那年秋天格外寒冷,汉王府门前被泼满三天狗血,传说是要镇住冤魂。 李世民最终稳住了局势,但他未必真正释怀,那一年的秋天,他失去的不只是一个弟弟,还有他童年记忆中那个曾一起奔跑的身影。 只是当他登上皇位的那一刻起,个人的情感便不再重要,权力之巅,注定要背负沉重代价,李元昌的命运,只是这段帝王旅途中的一段注脚。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643年,李世民赐弟弟李元昌自尽,李元昌抱着李世民的腿哀求说:“看在先帝的份上,
如梦菲记
2025-05-27 18:52:39
0
阅读: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