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只有四条船,当时向大陆走私的人不少,但后来得到解放军认可的就

猫猫背茹茹 2025-07-13 16:24:03

抗美援朝期间,霍英东只有四条船,当时向大陆走私的人不少,但后来得到解放军认可的就霍家,别人是什么赚钱运什么,他是大陆点名要什么他运什么,都是平价微利!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51年的深夜,香港维多利亚港笼罩在浓重的海雾中,几艘不起眼的渔船悄然驶离码头,船上满载的并非鱼虾,而是当时中国内地最急需的橡胶、药品、黑铁皮。 船主霍英东神情凝重地站在岸边,他知道,一旦被港英当局或国民党特务发现,轻则没收货物,重则炸毁船只,甚至性命难保。 那时候的香港码头,表面上风平浪静,暗地里却波涛汹涌。 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操纵联合国对中国实施全面禁运,港英政府紧随其后,严禁战略物资流入大陆。 香港作为自由港,成了当时中国获取外部物资的唯一窗口,一时间,不少商人嗅到商机,纷纷加入“走私”行列,向内地运送物资。 但霍英东和那些商人不一样,别人是什么赚钱运什么,甚至有人以次充好,把掺假的盘尼西林卖给大陆,导致前线战士用药无效。 而霍英东却坚持“大陆要什么,我就运什么”,哪怕利润微薄,甚至可能亏本。 他运的最多的是一种叫黑铁皮的东西,又重又占地方,运费再高也赚不了几个钱。 可前线急需这种材料制作汽油桶,没有它,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就会瘫痪。 霍英东的船队规模不大,只有四条船,但他几乎每晚都在码头忙碌,白天联系货源,晚上亲自指挥装船,每天只睡三四个小时。 他的船队从1950年到1953年,整整三年,风雨无阻。 有一次,他的船刚离港就碰上英国军舰,对方二话不说就开炮,船体钢板被打穿,两名船员当场牺牲。 还有一次,国民党海军在万山群岛海域拦截他的船,机关炮扫射,差点让整船物资沉入海底。 这些危险,霍英东不是不知道。当时香港做这种生意的人不少,但大多数人只想着发国难财,能捞一笔是一笔。 霍英东不一样,他不仅平价运输,还专挑别人不愿碰的脏活累活。 黑铁皮利润低,橡胶运输风险大,药品容易被查扣,可这些恰恰是前线最缺的东西。 他后来回忆说:“那几年,我们运的东西别人都不愿意碰,但我们知道国家需要。” 霍英东的坚持,最终赢得了大陆的信任,1951年,中共中央后勤总部长杨立三在大会上公开表扬他,说他的物资对前线帮助极大。 后来周恩来总理更是用“患难之交”来形容他的贡献,2000年,国家举行抗美援朝50周年纪念活动,霍英东是唯一受邀出席的港人。 为什么霍英东能做到别人做不到的事?或许和他的出身有关。 他7岁丧父,12岁辍学打工,从小在底层摸爬滚打,知道什么叫艰难。 抗美援朝时他才28岁,算不上大富豪,但他比那些只顾赚钱的商人多了一份侠义精神。 他后来坦言,当时并非纯粹出于爱国,但骨子里有种本能,让他愿意去做那些对国家有益的事。 这种本能,后来成了他一生的底色,改革开放后,他成了第一批投资内地的港商,建酒店、修大桥、开发南沙,甚至自掏腰包支持中国体育重返国际舞台。 有人说他是爱国商人,但他自己很少提这些,他的长子霍震霆说:“父亲做事很多,说话很少。” 回头看那段历史,霍英东的船队或许不算庞大,但他的选择却影响深远。 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他的坚持让前线战士多了一分胜算,也让后来的香港商人明白,什么是真正的家国情怀。 信息来源: 界面新闻|《他在舢板上出生,在“国葬”中离世》 新华社《爱国爱港的典范——纪念霍英东先生诞辰100周年》

0 阅读:71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

猫猫背茹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