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46岁的三毛跑到新疆,和76岁的王洛宾同居。王洛宾拒绝和她同房,三毛一气之下,收拾行李,凌晨飞回台湾,给王洛宾寄了一封绝笔信。 主要信源:(中国新闻网——三毛确曾追求过王洛宾 “西部歌王”一直没答应;;红星新闻——写《半个月亮爬上来》的王洛宾 与三毛还有这样一段情感故事) 三毛在47岁时,经历了人生的巨大打击。 她最心爱的丈夫荷西意外去世,这让她陷入了深深的抑郁症中。 每一天对她来说都是煎熬,总想着摆脱这份痛苦。 远在祖国大陆的另一端,王洛宾已经年过70,这位被称为“西部歌王”的老人创作了广为传唱的歌曲《在那遥远的地方》,但他自己的人生却充满坎坷。 王洛宾年轻时就遭遇磨难,妻子早早离开,他独自一人承受孤独,靠着音乐支撑生活。 两人生活在不同的地方,谁也没想到会相遇。 这件事的起因是《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 三毛有一天在台湾听到这首歌,里面唱到遥远的土地上有个好姑娘。 她向来心思敏感,又因为荷西的死让她情绪低落,很容易陷入幻想。 她觉得这首歌就是为她唱的,好像王洛宾在呼唤她。 碰巧当时一位作家夏捷写了三篇文章介绍王洛宾的故事,登在杂志上。 三毛读到这些文章后,更被吸引住了。 王洛宾在音乐上的才华、他经历过的苦难,都让三毛觉得他们灵魂相通。 她就有了去大陆见王洛宾的冲动。 三毛向来行事随性,早年游历世界各国就是例子。 她很快找到夏捷,从那里拿到王洛宾的地址。 没多犹豫,三毛就买机票飞到大陆。 王洛宾当时住在新疆乌鲁木齐的一个干休所,就是退休干部们养老的地方。 他喜欢清静,大部分时间都在家里搞创作,很少出门交际。 干休所的人看他是个音乐家,都叫他老王,可没人知道他心里的痛苦。 三毛突然出现在王洛宾家门口,让老王很吃惊。 他想不到台湾的女作家会亲自来找他。 三毛随便找了个工作上的理由解释,就进到老王家里聊天。 两人性格不同,三毛喜欢四处闯荡,老王习惯深居简出。 但都热爱生活和艺术,聊得挺投缘。他们分享故事,老王唱起自己的歌《高高的白杨树》,三毛听得动情流泪。 这次见面时间不长,可三毛回去台湾后念念不忘。 回到台湾,三毛脑子里都是老王的身影和歌声。 她立刻写信给王洛宾。 在信里,她写得挺直白,说不把老王当老师看,说人没年龄之分,自己这种感情是爱。 还讲世俗观念约束不了她。 老王收到信后,心里有点波动。 但他很快冷静下来,清楚自己快八十岁了,经历太多事,早就不适合谈情说爱了。 老王心里明白,三毛这感情来得突然,更多是她丧夫后找慰藉的表现。 他不想伤三毛的心,在回信里引用萧伯纳雨伞的故事打比方,说自己这把“旧伞”破得不行,只能当拐杖用,不能遮风挡雨了。 这是老王委婉拒绝的意思,不想直接说穿。 三毛收到信后,没有放弃。 她就是这样性子的人,一旦认定就不顾后果。 又写了信表达心意,老王这次没回信,想让她自己淡下来。 三毛不是傻子,知道老王意思,可控制不住冲动,又跑去新疆找老王。 直接住进老王干休所的家里。 老王客客气气招待她,但担心别人闲话,特意叫来个女学生陪三毛住。 老王家大,房子够住,可干休所住的老干部多,思想保守爱议论。 老王自己也古板,怕闹出是非,挺为难。 这时,一个电影剧组来干休所拍摄,知道老王和知名作家都在,就要拍他们俩的镜头。 三毛不喜欢曝光,本来不乐意,被老王劝勉强应下了。 拍的时候不太顺利,三毛和老王可能有点摩擦。 三毛脾气来了,立刻搬出老王家,住进了招待所。 老王不想让客人难堪,去酒店找三毛。 没想到门口挤着记者,三毛开门时说“我只要你”,扑向老王的样子被拍了照。 这事一传开,三毛更难堪,匆匆回台湾。 回台湾后写了封信,说她要订婚了。 老王看了信挺高兴,以为三毛找到归宿了。 谁知没过多久,三毛在医院自杀了。 后来才知道订婚的事是假的,三毛死前说的谎,想挽回点面子。 老王知道后很惋惜,在三毛住过的房间设灵堂纪念她,还写了一首歌《等待》。 这些事说明三毛对老王的感情不是爱,而是荷西死后找依靠的一种幻想。 老王年纪大,不可能回应这份情,两人心里都清楚。 他们的经历就像文艺人之间的灵魂交流。 三毛在低谷时遇见老王,短暂的交织帮她在苦难里找到寄托。 虽然结局悲凉,但这段故事成了后世的谈资,让人看到人性中的温暖和理解。 对三毛自己来说,能短暂跳出痛苦,也是好事一桩。 老王后来继续创作,歌曲传得更广,见证了他们那段心灵碰撞留下的痕迹。 对此您怎么看呢?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90年,46岁的三毛跑到新疆,和76岁的王洛宾同居。王洛宾拒绝和她同房,三毛
雕塑艺术之魅力
2025-07-14 22:32:1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