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对美竞争中,我国的一个重大短板暴露了!都知道美国严重依赖我国稀土,我们却忽视了氦气的重要性和我国对美国的严重依赖性。美储量第一,中国95%靠进口,氦气若被断供,中国如何破局?
在中美竞争越来越白热化的今天,稀土一直是咱们手里的王牌,美国急得跳脚。可别光顾着得意,咱自己也有个大麻烦藏在角落里——氦气。 这玩意儿听起来不起眼,却是高科技产业的心脏。核磁共振机器得靠它冷却超导磁体,航天火箭得用它来加压燃料箱,芯片制造还得拿它当保护气。 中国每年用掉2600多万立方米的氦气,可自产才300万立方米,剩下的95%全得进口。美国是全球氦气老大,储量占了近40%,而咱中国只有可怜的2%。这差距,简直让人心里发慌。 氦气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它是那种“缺了就啥也干不了”的关键资源。可偏偏中国在这块儿天生底子薄。美国的天然气田里氦气含量高,平均能到0.8%,随便挖挖就一大堆。 咱这儿呢?天然气里氦气含量平均不到0.1%,提起来费钱又费力,成本高得吓人。结果就是,自给率低得可怜,2024年才勉强爬到12%。 更要命的是,美国从1925年就通过《氦气保护法案》把这东西当战略物资攥得死死的,还拉着几家西方巨头,像美国的空气产品公司、法国的法液空、德国的林德,把技术和高端设备锁得严严实实。咱想买点高端货,人家都不一定卖给你。 进口这事儿还得看别人脸色。卡塔尔是咱氦气进口的大头,去年占了六成多,可它的生产技术还得靠美国撑腰。中美关系一紧张,美国动动手指就能让这条线断掉。 到时候医院里机器停摆,航天计划搁浅,芯片厂直接歇菜,这种“卡脖子”的滋味可不好受。更别提全球氦气市场还被西方公司垄断,咱想突围,难上加难。
不过,中国人啥时候服过输?面对这局面,咱没闲着,政府和科研团队早就开始发力了。解决这问题,得从两头抓:一是找资源,二是搞技术。 先说找资源,最近几年地质勘探队没少下功夫。内蒙古苏里格、重庆涪陵这些天然气田里发现了氦气,总储量估算超2亿立方米。 虽然跟美国比还是小巫见大巫,但好歹是个开头。光靠天吃饭不行,技术得跟上。过去从天然气里提氦气成本太高,咱就另辟蹊径,从煤层气里找突破。 煤层气是挖煤时冒出来的副产品,以前都白白放掉,现在可成了宝。甘肃窑街煤电集团搞出一套全球首创的技术,从煤层气里提氦气,不仅能用,还便宜。 这技术2023年就落地了,效率还涨了20%,已经在好几个煤炭基地推广开。2024年自给率能从3%蹦到12%,这套技术功不可没。 别的地方也在动脑筋,广西柳钢集团弄出了超纯氦气,纯度高达99.9999%,直接打破西方在高端市场的垄断。这消息一出,国内高科技企业都松了口气。 政策也没落下。政府专门出了扶持计划,鼓励企业去勘探、开发氦气。内蒙古和重庆的项目已经初具规模,产业链慢慢搭起来了。 技术上再加把劲,成本再降一降,未来几年自给率肯定还能往上窜。专家估算,如果勘探再多挖出几个大储量点,技术再优化个20%-30%,中国自给率冲到50%不是梦。当然,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儿,得一步步来。
美国那边也不是没压力。氦气这东西全球需求都在涨,他们自己用量也不小。过去他们靠出口赚了不少,可现在中国开始自己搞,他们的市场份额肯定会受挤压。 要是咱再把技术卖给别的国家,美国的垄断地位就更晃了。这场仗,不光是资源仗,还是技术仗、耐心仗。 说实话,氦气这短板暴露得挺及时。现在中美竞争这么激烈,美国手里多张牌,咱们也不能光守着稀土得意忘形。 氦气这事儿提醒咱,资源安全不能指望别人,得靠自己。过去几年,咱从几乎全靠进口,到现在能自己解决一小部分,已经很不容易了。可这还远远不够。想想看,要是真被断供,损失得多大?医院停诊、工厂停产,那画面想想都头皮发麻。 不过,咱也不是没底气。从煤层气提氦到超纯氦气量产,这几年干的事儿都挺硬核。科研团队、企业、政府一条心,硬是把这块硬骨头啃下来一块。 未来咋走?勘探得再加码,技术得再突破,尤其是低含量气源的开发,得拿出更多“中国方案”。这不光是为咱自己,也是给高科技产业上个保险。 再看远点,氦气这事儿还不只是中美之间的小算盘。全球氦气市场供需都在变,气候变化、能源转型啥的都可能搅和进来。中国要是能在这块儿站稳脚跟,不光能少看美国脸色,还能多点国际话语权。何乐而不为呢? 现在的情况是,咱离完全自给还有不小距离,但方向对了,步子也迈得挺实。美国的储量和技术优势还在,可咱的追赶速度也不慢。 这场仗打得艰难,但希望不小。关键就看接下来几年,能不能再多挖点资源,再多攒点技术家底儿。咱中国人的韧性,从来不缺,就看怎么把这股劲儿用在刀刃上。
yu
这制造氦气有什么难的?主要是进口比自制成本低些。若进口不了,不是就分分钟解决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