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5年9月,左宗棠在病榻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愤怒地说:“对中国来说,十个法国将军,也比不上一个李鸿章做的坏事!”这不是一句抱怨,而是一位为国拼命的老臣,在生命尽头发出的呐喊。而仅仅两个月后,胡雪岩也怀着满腔不甘离世,临终前他召集家人,留下最后一句遗言:“千万别靠近白虎。” 这“白虎”,正是李鸿章。曾被誉为洋务运动“第一巨擘”的李鸿章,真的像传说中那样忠心爱国吗?他和左宗棠的分歧,实际上反映的是晚清中国面对内忧外患时的两条道路、两种命运。 事情要从1864年说起。就在太平天国被剿灭不久,清政府还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中时,远在西域的浩罕汗国趁机派阿古柏侵入新疆,占据了大片土地。朝廷震动,新疆失守的消息传入京城,引发哗然。左宗棠闻讯勃然大怒,他的血性从未允许他对国土沦陷视而不见。 可就在左宗棠准备率军西征之时,朝堂之上,却传来李鸿章的一道奏折: “新疆地瘠民贫,收复无益,不如放弃。” 左宗棠听闻此言,猛然起身,拍案大骂:“李鸿章,你好大方!166万平方公里的国土,说不要就不要?!” 而李鸿章却不以为意。他主张“以海防代塞防”,认为不如把财力用在建设北洋水师,搞一支像样的海军,才是未来之计。他说得头头是道,慈禧也点头称是,毕竟国库空虚,朝廷左支右绌。 可左宗棠却不同。他说:“凡我祖宗疆土,一寸不可弃也!”哪怕眼前山高水远,哪怕敌人凶猛,哪怕银库见底,他也要拿回新疆——那是中国的土地,是中国士兵的血染疆土! 最终,慈禧妥协,任命64岁的左宗棠为钦差大臣,征讨西域。但转头又告诉他:“军费只给300万两,其他你自己想办法。” 64岁,一个近古稀之年的老人,没有足够军费、没有上峰支持,却要横跨万里,穿越黄沙,收复一块早被视为弃子的疆土。他没有退缩。 左宗棠卖掉全部家产,自筹军饷,还四处筹款。他详细计算兵马粮草,甚至精确到“每匹马每日吃多少斤草”;他请来胡雪岩,做担保人,从英国汇丰银行借得巨款500万两白银,胡雪岩甚至自己捐出千万两,年利高达15%。 有人说,左宗棠不是去打仗,是在用命赌博。他不否认。他带着棺材出征,自言:“我老命一条,生死早已置之度外。” 1876年,左宗棠率军出征,面对的是横行西域数年的阿古柏军队。风沙漫天之中,老将军身披甲胄、手握军令,誓言不破敌不回家。他的身后,正是一口为自己准备好的棺材。 这是民族气节的象征!一将功成,十万流血,左宗棠率领8万大军,翻山越岭,寸步不退,终在1878年彻底收复新疆,尤其是伊犁之战,一举击溃阿古柏残部,光复了这片沉寂已久的热土。 英国媒体惊叹:“这是清帝国百年来最伟大的军事胜利。” 而我们自己,更应该铭记,这是在一无所有的条件下,中国军队自力更生打赢的一仗。这是清廷唯一一次,在失地之后能靠自己力量成功收复的国土! 左宗棠的这场西征,为中国留下了166万平方公里的疆域,这是今天新疆成为中国一部分的根本。倘若当初听信李鸿章一言放弃,这六分之一的中国大地,将永远失落。 而他,为了这一仗,几乎倾尽所有。死后,家中仅余一年的俸银,而李鸿章却在国外银行留有巨额存款,达4000余万两。是非功过,世人心中自有评判。 左宗棠死后,百姓敬仰不已。湖南百姓更是感叹:“湖南不可一日无左宗棠。”而今再读他的生平,你会明白,何谓“晚清战神”、“民族脊梁”。 《左宗棠全传》这本书,就完整记录了这位传奇人物的一生。从寒门子弟到封疆大吏,从兴办实业、创办福州船政,到力挽狂澜、收复新疆,每一页都是鲜血与忠诚,每一个细节都沾满时代的风霜。 书中不仅有左宗棠如何力挽狂澜、恢复国土的壮举,还有他在推进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探索和贡献。他创办的福州船政局、甘肃制造局,为中国工艺制造打下基础,培养了大批近代工程人才。 而更可贵的是,他不仅是“能打仗的将军”,更是“有思想的文臣”。他的诗文、奏章、政论,被后世誉为“百年不朽”。美国《新闻周刊》将其评为“一千年来最具智慧的40位人物之一”,排名竟高于莎士比亚! 如今,再读《左宗棠全传》,不仅是在回顾一位晚清名臣的英雄人生,更是在提醒我们:今天的疆域,每一寸都曾有人用命去捍卫。 左宗棠曾说:“我之疆土,寸寸必争,尺尺必夺。”这不仅是一句誓言,更是他用生命铸成的信仰。 所以,当你看到今天的地图,不妨翻开这本《左宗棠全传》,读读那段尘封的历史。看看那个在血与沙之间,用一口棺材打赢一场战争的老人,究竟是怎样的存在。 点击下方商品卡,即可阅读这本热血激昂的传记巨作,让我们一起,重温这位真正“为国而生,为民而死”的民族脊梁! 全传揭秘晚清铁相运筹帷幄的历史著名人物传记
1885年9月,左宗棠在病榻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临终前他愤怒地说:“对中国来说,十
可爱多马力
2025-07-15 13:38:0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