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空军最近这套240架新战机的更新计划,说实话,纸面看着不蠢,甚至有点聪明,挺“以色列”的——主打一个精锐化、模块化、信息化升级,不搞铺天盖地堆数量那套老路子。但问题是,这事要是搁中国、美国或者以色列手里,那是叫战略;搁印度手里,听着更像是PPT里贴图,一拍脑袋“我也要”,实际操作能不能落地,那得画个大大的问号。 先说这五代机的事。现在确定的是印度想采购60架,这个量不大也不小,算是建一个战略打击机队的起步。但你真要开始挑供应商了,麻烦立马出来了。一边是俄罗斯苏-57M,老毛子现在为了卖飞机已经豁出去了,技术开放、源码共享、爱咋折腾咋折腾都行,甚至有点“求你买”的意思。另一边是美式F-35A,真正被战场验证过的五代机,隐身+网络中枢一把抓,确实香,但也“带锁”——技术封闭、维护依赖、软件管控,外加政治条件一堆,印度想买,不见得买得到,想用,能不能放心用也两说。 更别说了,现在选谁都不便宜,而且不管是选苏-57M还是F-35A,未来的维修保障、后勤培训、弹药系统、数据链兼容,统统都是新一套。等你训练完飞行员,建好基地,换好软件系统,时间过去了,战争可能都打完了。印度这不是第一次干这种事——上世纪买苏-30MKI的时候也说要本地化生产,最后是啥?法国公司得先来培训,俄方专家带着手把手装,然后印度空军还嫌维护慢,飞一架修三架,最后连改进都不敢轻易搞。 说起“阵风”,这个事也挺有戏剧性的。在中国的歼-10CE手里吃瘪之后,本来以为印度会放弃这个方向,结果人家又回头打算再买60架,还要搞什么本地组装,说白了就是吃过亏但还想继续投。这不是没道理,毕竟印度空军已经给“阵风”付出了大量成本,从飞行员训练到后勤系统都砸钱了,现在临阵换型成本更高,还不如咬牙继续押下去。问题是,法国“阵风”这几年产能早就排满了,你本地建线也不是说搭个棚子就能开工的,别说交付时间,哪怕装出一架能飞的“阵风”F4,没有法国专家坐镇,印度工程师能不能调得起来系统都悬。 再看苏-30MKI,这批飞机确实到了非升不可的阶段,哪怕印度不情愿。这货一度是印度空军的主力,但雷达、航电、导弹全是90年代风格,放在今天基本只能当“空中卡车”用。现在印度打算用以色列雷达+西方航电,把它变成“超级苏霍伊”,但说实话,这事真没那么容易。俄式飞机内部结构复杂、系统独立性强,西方设备往里一塞,接口不合、功率不稳、软件不兼容,这种问题太常见了。你别说战斗机了,就连印度自己搞“光辉”战机,换个发动机都能出BUG一堆,真让他们把以色列和俄国设备“拼图”在一起,搞不好飞一次掉两块零件,调一次要开十个工会协调会。 而说到“光辉”,这简直就是印度国防工业的活化石了。这个项目从立项到服役拉了三十多年,现在的MK2还沦落到要用进口发动机+外购雷达,性能基本是“苏-30MKI平替”,但成本并没省多少。可政府还是硬压着空军买,为了的是“自主可控”的面子工程。但你真让它上战场,估计连巴铁的老旧F-16都打不过。印度空军心里其实清楚得很,这货现在就是政治飞机,不能说不要,只能说“有用”但“先别飞”。 对比之下,巴基斯坦那边的路径就干脆多了:歼-10CE打前锋,枭龙Block3做数量支撑,再等歼-35E上阵组成三位一体体系。虽然整体工业能力不如印度,但机型选择清晰、战略思路明确,不贪心、不内耗、不追潮流。反而看起来更像一支“战斗型”空军,而不是“展示型”。 所以说到底,印度这份更新计划不是不懂,而是太懂了,想法太多,目标太高,执行力却跟不上。买飞机这事不能光看PPT上的效果图,也不能像逛菜市场,一会儿要这个,一会儿换那个。你真想玩五代机时代的游戏,那就得有能力、有体系、有决心。否则最后的结果不是装备现代化,而是“现代化的混乱”。到那时候,不管你是有240架,还是480架,飞起来能不能打,才是硬通货。 一句话,这事印度可能真的想明白了,但做起来,还得看命。
印度最大损失曝光,原来不是空中的3架阵风战机,而是地面指挥部被连锅端。事情得
【8评论】【1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