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最大的冤案,于谦被杀的后遗症有多大? 说起于谦,就绕不开“土木之变”。 那是1449年,明英宗朱祁镇年少气盛,在大太监王振的怂恿下亲征瓦剌。结果,这位皇帝带着几十万大军,硬生生被人家围在了土木堡,主将几乎全军覆没,连皇帝自己也成了俘虏。王振倒是死了,可问题是,皇帝没了,那国怎么办? 这时候,有人吓得提议干脆南迁,跑到南京避避风头。还有人主张向瓦剌求和,把国格踩进泥里。眼看朝廷一片乱象,兵部侍郎于谦站了出来。 他说,国不可一日无君。于是,他果断推动立英宗的弟弟朱祁钰即位,稳定人心。同时,他亲自统筹防务,迎战瓦剌的攻势。也先的十万大军压境,北京城岌岌可危,朝野风声鹤唳。可于谦坐镇京师,调兵遣将,稳扎稳打,打了一场漂亮的北京保卫战。 这一仗,于谦硬是把瓦剌打退了。明朝没亡,百姓保住了家园,王朝的尊严也算保住了底线。可以这么说,那个时候,于谦就是整个大明最值得信赖的名字。 可惜,胜利并不意味着长久的荣耀。 几年后,被放回来的明英宗,不甘心在南宫当太上皇。他身边的几个人——石亨、曹吉祥、徐有贞——这仨人原本在景泰朝不得志,就盯上了这个机会,密谋让英宗重新登基。于是,1457年,“夺门之变”发生。英宗复辟,朱祁钰病死。 英宗重新坐上龙椅后,第一件事不是处理国政,而是追查谁曾反对他复位。自然,于谦首当其冲。 按理说,于谦功劳那么大,不该动他。可英宗偏偏要“整肃忠臣”。于是,石亨等人编出一条荒唐的罪名——“意欲谋逆”,意思就是:于谦“可能想”谋反。这就是臭名昭著的“二字狱”。 这个罪名有多可笑?说白了,就是“我觉得你想谋反”,不需要证据,不需要事实,只需要皇帝的意思。哪怕是现在,听着也觉得荒谬。但在那时候,这就足以要一个人的命。 就这样,于谦被斩于法场,年仅49岁。百姓为他鸣不平,甚至传唱童谣:“京都老米贵,哪里得饭广。鹭鸶水上走,何处觅鱼嗛。”饭广、于谦的名字都被影射进了歌词里,老百姓用这样的方式表达心中的愤怒与哀悼。 从此,大明再也没有了一个于谦。 你可能会问,一个人死了,真的会影响整个王朝的命运吗?可历史往往就这么讽刺。一个于谦的死,动摇的是整个士人阶层的信心和风骨。 明代的读书人,本来就活得不轻松。自朱元璋立国以来,知识分子就被紧紧管控。洪武年间,酷刑、诛十族,不是吓唬人的。方孝孺一介书生,被朱棣株连九族,就是因为他不肯草诏。到了英宗时期,于谦这样的“铁骨人”死于“莫须有”的罪名,就更加让整个官场明白了一个道理——做老实人没好下场。 于是,风向彻底变了。 从那以后,文官们不再愿意讲真话。大家都成了“聪明人”:做事别出头,拍马屁别拍错人,保住官位最重要。官场上讲的不再是担当、操守,而是自保和圆滑。那些敢提意见、敢谏言、敢为国家利益据理力争的人越来越少。 所以你再看明朝后期那些皇帝:正德沉迷私游、嘉靖修炼丹药、万历几十年不上朝、崇祯面对危局却众叛亲离。士大夫们早就学会了“两耳不闻窗外事”,更不会为国捐躯。 到了明亡那一年,李自成兵临城下,崇祯上吊煤山。他临终前哀叹:“皆诸臣误朕。”这句话听着悲凉,其实道出了整个明末政治的症结。为什么没人肯救他?为什么没有一个能担大任的大臣? 清代思想家李塨说得好:“明之末也,朝庙无一可倚之臣。”不是朝廷没人,而是没人愿意再做“于谦”那样的人。 这才是最大的后遗症。 于谦之后,大明不再有坚守正义的政治力量。即便有几次短暂的“中兴”,如弘治之治、张居正改革,但那都是昙花一现,没有根基。因为制度已经失灵,风骨已然断代。 我们说“气数已尽”,听起来好像玄之又玄,其实是人心尽了。一个朝代的人心一旦散了,再强的皇帝也撑不起来。 有人说,明朝灭亡是因为财政危机、流民起义、外敌入侵,这些都对。但如果从政治文化上找根源,于谦的被杀,是那个临界点。 这不是夸大其词。试想,如果一个替国家挡住敌军、扶危救乱的忠臣都能被轻易除掉,那谁还敢为这个国家拼命?从此之后,明朝的文官集团彻底变了味。 最后,说个细节吧。 在于谦被杀后的几年,他的政敌们步步高升。石亨封侯、曹吉祥掌军、徐有贞官至大学士。而这些人,不久后又因争权、贪污、内斗,被流放、处死、贬谪,几无善终。天道或许有轮回,但对一个国家而言,代价已然太大。 所以,不要小看一桩冤案的分量。它能摧毁一个人的生命,也能撼动一个王朝的命运。大明王朝,就是在这一刀之后,再也站不直了。
大明王朝最大的冤案,于谦被杀的后遗症有多大? 说起于谦,就绕不开“土木之变”。
历史脑洞
2025-07-16 11:08:5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