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饿死十四亿人?” 美国大使放下狠话:只要中国不听话,不低头,就要卡粮断油,让十四亿人挨饿受穷! 这话听着刺耳,却让人想起六十多年前的场景 ——1960 年,西方国家对中国实施粮食禁运时。 袁隆平正在湖南安江农校的试验田里,顶着烈日观察稻穗,后来正是这些稻穗,孕育出养活数亿人的杂交水稻。 历史的轮回里,威胁的话术没变,中国的底气却早已天翻地覆。 黑龙江建三江的万亩稻田里,无人收割机正沿着 GPS 规划的路线作业,北斗导航系统让播种误差不超过 3 厘米。 这片黑土地年产粮食超过 600 亿斤,占全国商品粮的五分之一。 农场主老周记得,小时候家里顿顿玉米糊糊,现在粮仓里的稻谷堆到天花板,烘干塔 24 小时运转,“美国要卡粮?咱这地里长的,够全国吃半年。” 2023 年,中国粮食总产量 6.95 亿吨,连续九年站稳 1.3 万亿斤台阶,小麦、稻谷自给率超过 100%,玉米自给率 95%。 这些数字不是凭空来的,是 7 亿农民在田埂上、在温室里、在试验场拼出来的。 大豆确实是块短板。海关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进口大豆 1.05 亿吨,其中三分之一来自美国。但在黑龙江嫩江,大豆种植户老李正用无人机播种耐密品种。 “以前亩产 200 斤,现在能到 350 斤,咱自己的种子越来越靠谱。” 更重要的是,巴西、阿根廷的大豆船正穿梭于中国港口,俄罗斯远东的大豆种植区也在扩建,多元化的供应链像一张大网,早已不是单一国家能掐断的。 超市货架上的豆油、豆腐脑,原料可能来自南美雨林,也可能来自东北黑土,这种分散的韧性,正是应对威胁的底气。 能源领域的布局更见功夫。新疆独山子的石化厂里,来自俄罗斯的原油正通过中俄西线管道源源不断涌入,每天输送量够填满 3000 辆油罐车。 2023 年,中国从俄罗斯进口原油超过 8000 万吨,占进口总量的 14%,加上中东的份额,美国石油在中国进口中的占比已降到 4.7%。 在内蒙古的风电场,一排排风机叶片扫过草原,每年发的电够北京用三个月。 青海的光伏园区里,深蓝色的电池板绵延上百公里,阳光转化成的电流正通过特高压线路输往东部。 2023 年,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量突破 12 亿千瓦,相当于 50 个三峡电站,这些清洁电力,正在一点点稀释对油气的依赖。 战略储备库里藏着更深的底气。河南的国家粮仓里,稻谷堆成小山,保管员用探粮杆插入粮堆,显示屏上立刻跳出温度、湿度数据 —— 这里的粮食能供全国吃 14 个月。 浙江的石油储备基地,巨型油罐排列如矩阵,储备量相当于全国三个月的进口量。这些 “压舱石” 不是摆设,是应对突发状况的保险栓。 就像家里的冰箱总存着菜,就算菜场关门,也饿不着肚子。 美国大使的狠话,更像是霸权思维的惯性。他们忘了,中国不是伊朗、委内瑞拉,而是拥有完整工业体系、14 亿人口市场的大国。 制裁华为,华为就搞出鸿蒙系统;限制芯片,中芯国际就突破 14 纳米技术。这种 “你打你的,我干我的” 的韧性,早就刻在发展的基因里。 当然,短板也得正视:耕地红线得守紧,种子 “芯片” 要攻关,新能源技术得领跑。 但这些努力,不是为了应付谁的威胁,而是为了把饭碗端在自己手里,把发展主动权攥在自己掌心。 菜市场里,大妈们挑着新鲜蔬菜讨价还价;加油站里,油罐车正卸下刚到港的汽油;农田里,插秧机在水田里划出整齐的线条。 这些日常场景里藏着的,是一个国家最坚实的根基。美国大使的 “饿死” 言论,终究会被这些烟火气吹散。
特朗普终于露出了真面目,加大了对乌克兰的军援。但中国不会坐视俄罗斯被美欧击败。所
【6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