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也不会向中国低头!” 一家日本企业 6 年前放出狠话,宣称就算赔得底朝天,也绝不对中国市场产生依赖。没成想,转头就以 1 元的象征性价格,把 50% 股份卖给长安,彻底退出中国市场。可直到如今,它还能撑下去吗?[微风] 铃木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20年,总部位于日本静冈县滨松市,创始人是铃木道雄,起初,铃木并非以汽车制造闻名,1952年才开始涉足摩托车生产,1955年才正式进军汽车领域。 凭借在小型车制造上的独特技术与经验,铃木逐渐在全球市场崭露头角,产品销往127个国家,成为日本汽车行业中不容忽视的一员。 上世纪80年代,铃木开启全球化征程,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彼时的中国,汽车工业尚在起步阶段,市场潜力巨大。铃木凭借其小型车的技术优势,迅速在中国市场打开局面。 1993年和1995年,铃木分别与长安汽车、昌河汽车成立合资公司,豪爵铃木也在摩托车领域发力。一时间,铃木旗下的奥拓、羚羊、雨燕、北斗星等车型风靡大街小巷,成为众多中国消费者购车的热门选择。 铃木在华年销量一度突破20万辆,甚至在2011年达到了22万辆的高峰,那时的铃木在中国可谓风光无限。 但市场是动态变化的,消费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升级,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居民收入水平显著提高,对汽车的需求不再局限于小巧、廉价的车型,SUV热潮兴起,消费者开始追求更大空间、更强动力和更高配置的汽车。 此时的铃木,却未能及时洞察并顺应这一市场变化。依旧执着于小型车市场,产品线更新缓慢,长期未推出符合市场新需求的车型,这使得铃木在中国市场的竞争力逐渐减弱,销量也随之大幅下滑,到了2018年,铃木在华年销量暴跌至2.4万辆,昔日的辉煌不再。 祸不单行,铃木还被曝出质检造假却拒绝召回的负面事件,这无疑是雪上加霜,彻底寒了中国消费者的心,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在多重困境下,2018年8月23日,铃木宣布解除与长安汽车的合资关系,退出中国汽车市场。不仅如此,铃木负责人还放出狠话,扬言永远不会再回到中国,这一言论更是加剧了其在中国市场的溃败。 退出中国市场后,铃木将重心转向了印度,事实上,铃木早在1983年就通过与印度最大的汽车制造商Maruti合资,开始在印度布局。 印度市场与中国市场有着截然不同的特点,印度人均收入水平相对较低,消费者更注重汽车的性价比。 铃木精准把握这一市场需求,在印度设立研发和生产基地,通过高度本土化降低生产成本,推出价格亲民的车型,如Alto、Brezza等微型车,凭借低价多销的策略,铃木迅速在印度市场占据主导地位。 不过,印度市场也并非一片坦途,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消费者的需求同样在升级,马恒达XUV700等中大型SUV增速超80%,而铃木主打的Brezza却陷入增长瓶颈。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铃木在印度热销的GrandVitara,实际上是丰田贴牌生产的混动车型。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铃木在印度市场虽然占据优势,但在产品多元化和技术创新方面,仍面临诸多挑战。 从全球市场来看,铃木在2023年全球销量突破300万辆,看似成绩斐然,但深入分析数据会发现,印度市场贡献了其45%的销量。 这种对单一市场的高度依赖,无疑隐藏着巨大风险,一旦印度市场出现波动,或者竞争格局发生重大变化,铃木的全球业绩将受到严重冲击。 反观长安铃耀,这个曾经的“铃木接盘侠”,在长安汽车的主导下,抓住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东风,积极转型,长安汽车凭借精准的战略眼光,迅速布局新能源汽车领域,推出符合市场需求的新车型,赢得了中国消费者的认可。 长安铃耀不再依赖日系品牌光环,而是以全新的姿态,在竞争激烈的中国汽车市场站稳脚跟。 市场环境瞬息万变,企业不能仅凭一腔热血和固执的坚守,就忽视市场需求的变化,技术创新、产品升级和灵活应变,才是在残酷竞争中生存的法宝。
这下好了,东风终于摊牌了!中国一汽(央企):资产4578.3亿元;东风汽
【57评论】【1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