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封一家卫生院的缴费窗口,空气中弥漫着药水味,也夹杂着一丝焦灼。一位耄耋老人颤

经略简料 2025-07-18 11:07:50

南开封一家卫生院的缴费窗口,空气中弥漫着药水味,也夹杂着一丝焦灼。一位耄耋老人颤巍巍地递上药方,却在结账时被告知——差了区区十元。 在河南开封的一家卫生院内,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手中紧紧攥着13元钱,颤颤巍巍地朝着收费窗口递去。药费23,不多不少,就差10块。 这10块钱,成了老人跨不过去的一道坎。他急得搓手,又跑出门外想找人借,可转了几圈,看到的都是陌生的脸。最后,他只能垂头丧气地回到窗口,那种窘迫和无助,清晰得像发生在眼前。 谁曾想,一旁的一位女士神色平静地对收费员说道:“我来付吧。”” 老人先是震惊,随即眼眶就红了,追问着:“我怎么还你?”女士只是摆摆手:“不用还。”她不仅补上了10块钱,还悄悄去换了100元现金,塞到老人手里。老人推脱不过,眼泪直流,甚至想弯腰鞠躬,被她一把扶住。 这位后来被称为朱女士之人,说了一句听来有些“怪”却饱含心疼的话:“我倒盼您是骗子呢,若是骗子,便无需这般辛苦为买药之事发愁了。”” 区区10块钱,撕开了一个口子,让我们看到了冰山一角。老人的困境不是个例。在医院里,有些老人捏着单子找不到科室,团团转;有些老人因为子女不睦,不忍再花唯一管他的女儿的钱,宁可放弃治疗。这些场景指向一个共同的现实:老年人就医,难的不仅是钱,还有信息壁垒和情感支持的缺失。 谈到钱,就绕不开医保。政策设计得倒是挺好,比如河南居民医保,个人缴费逐年调整,住院报销比例也能到七成左右。听起来很美,可现实是,总有一部分最需要它的老人,要么压根没参保,要么根本不懂怎么用。于是,好政策悬在半空,阳光很难精准地照进他们生活的缝隙。 不过,制度的短板,总会有人性的光辉来填补。朱女士的善举,就像一个信号。在西安,有民警张睿涵接到报警,耐心蹲在路边安抚迷路老人,最终帮他回家;在青岛,有跳海救人的“玉米阿姨”刘玉荣,事后朴实地说:“救人就是救人,要钱不合适。” 除了个人,社会组织也在行动。江西萍乡成立的“助老就医陪护队”,专门陪独居老人看病取药,一年服务近两千次。这些平凡人身上的光,汇聚在一起,温暖了这个社会不那么光鲜的角落。 进一步看,个人的善举值得赞扬,但一个健康的社会,不能总指望靠偶遇的“朱女士”来为老人的困境兜底。当感动过后,问题依然摆在面前:这些零星的善意,如何才能变成持续、稳定的支持? 卫生院除了看病,能否增设一些人性化的服务,比如一个小额的“应急基金”,专门应对“差几块钱”的燃眉之急?医保政策的宣传,能不能更“笨”一点,用老人能听懂的方言、能看懂的图画,送到村口,送到床边? 说到底,让每一位老人都能体面、有尊严地看病,不为10块钱而走投无路,既需要陌生人的温暖援手,更需要一张织得更密、更牢的社会保障网。这,考验着我们整个社会的智慧和温度。

0 阅读:26
经略简料

经略简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