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个角色红遍大江南北的程春莲,被判死刑,却大喊不公平,这究竟是发生了什么。 1992年4月3日清晨,一辆囚车从黄石市看守所开出,驶向城郊。车里坐着一个女人,眼神空洞,她就是曾经红遍大江南北的“刘三姐”——程春莲。 谁也想不到,这位昔日的舞台明星,正被押往生命的终点。当枪口对准她时,一声“不公平!”的嘶喊划破了刑场的寂静,也震惊了当时的中国。 为什么一个在鲜花与掌声环绕下的艺人,会沦落到这种地步?她的故事,得从那个特殊的年代说起。 八十年代末的中国,一切都在剧变。市场经济的浪潮拍打着旧体制的堤坝,“下海”成了最时髦的词。一夜暴富的故事,每天都在刺激着人们的神经。 程春莲,这位从湖北黄石农家走出来的姑娘,对此感受尤为真切。她童年穷怕了,是父母变卖家当,才把她送进舞蹈班。她不是最有天赋的,却是最拼命的,靠着一股狠劲,16岁就进了黄石歌舞团。 几年后,歌舞团排演《刘三姐》,她凭着过硬的功底和一股初生牛犊的闯劲,拿下了主角。演出大获成功,程春莲一夜成名,成了家喻户晓的“刘三姐”。 那时候,她一个月能挣三百块,是无数人羡慕的高薪。可是,舞台上的风光,并没有填平她内心对贫穷的恐惧。当她看到那些下海经商的人动辄赚取数万甚至数十万时,演员这点工资,就显得不够看了。 于是,程春莲做了一个让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离开舞台,投身商海。起初,她靠着名气和人脉倒腾服装百货,生意还算过得去。不过,这种辛苦钱,她渐渐看不上了。她想要一条更快的路,一个能让她彻底摆脱贫穷记忆的捷径。 这是一个很好的机会。她靠着自己的人脉,在黄石市石化公司从事石化业务。在那个年代,石油是国家管控的紧缺物资,实行计划价和市场价并存的“双轨制”。 一吨汽油的差价高达数千元,相当于一个普通工人好几年的工资。这背后巨大的利润,对嗅觉敏锐的人来说,是无法抗拒的诱惑。程春莲一头扎了进去。 不久,她就通过关系与渤海石油公司梁某等人取得联系。接下来的几年,程春莲把舞台上磨炼的演技,用到了商场上。 她利用“刘三姐”的名气四处公关,打通关系,甚至成立空壳公司,伪造合同,夸大黄石的用油缺口,以此骗取国家计划内的平价石油指标。 这些本该送到工厂的紧缺汽油和柴油,一到手,就被她转卖给了出价更高的市场买家。 短短两年间,她倒卖的油料超过五千吨,个人分得的赃款高达76.6万元。在那个时代,一万块钱就能算是有钱人了。 她疯狂购置房产、金银首饰,生活变得极度奢侈,彻底活成了自己曾经羡慕的样子。 然而,纸终究包不住火。1989年5月,一封匿名举报信送到了湖北省检察院。专案组迅速成立,一张大网悄然撒开。 调查人员顺着资金流向,很快就掌握了她伪造合同、虚构交易的完整证据链。同年10月的一个晚上,程春莲正在家看电视,敲门声响了。 面对检察官,她还试图争辩:“我这是为地方企业解决用油困难!”可对方只是冷静地告诉她:“法律面前,任何借口都站不住脚。” 1990年的庭审,旁听席上坐满了人,不少是她过去的粉丝和同事。面对堆积如山的证据,程春莲无力辩驳。她的律师想以“初犯”、“认罪态度好”为她求情,但没用。 当时正值国家严厉打击经济犯罪的“严打”时期,倒卖国家战略物资,被视为绝不可恕的重罪。 法院最终认定,程春莲身为国家工作人员,利用职务便利,参与投机倒把,数额特别巨大,一审判处死刑。 她不服,提起上诉,可二审维持了原判,最高法的死刑核准也很快下来了。 直到行刑前,她还在高喊“不公平!”。这声呐喊里,究竟是什么?是她至死不认为自己有罪,还是觉得在那个混乱的年代,比她做得更过火的人多的是,凭什么偏偏是她?我们不得而知。 但可以肯定的是,她的悲剧,既是个人贪欲膨胀的必然结果,也是那个转型时代留下的一个深刻烙印。 程春莲的遭遇,就象是一面镜子,折射出一个人是怎样在巨大的诱惑下失去自我,同时,也让全社会开始反省,在这个时代的车轮下,法律与人性的界限到底是什么?她的死,直接推动了国家对战略物资管控制度的完善。 只是,代价未免太过沉重。如今人们再提起“刘三姐”,想到的除了那个清甜的歌声,恐怕还有一个关于贪婪如何吞噬人生的警示。
她是中国第一个被执行死刑的明星,却在刑场上大喊不公平!1992年,靠“刘三姐”这
经略简料
2025-07-18 12:12:34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