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0年,原福州军区副司令王建安上将因为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了,王副司令离世后

林硕言丫 2025-07-18 11:38:21

1980年,原福州军区副司令王建安上将因为突发心脏病,溘然离世了,王副司令离世后,却无人登门吊唁,遗体被敬送第301医院后,王副司令的儿子哭着,讲:“您生前没来这里,死后却来了,”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08年,王建安出生在湖北黄安一个贫苦农民家庭,家境困窘,生活艰难,年幼的他不得不以乞讨为生,14岁那年,他被迫为地主家放牛,虽然勉强能混口饭吃,但却常常受到欺辱,一次挨打之后,他愤而放火烧了地主家的房屋,随后离开家乡,前往武汉投军,从此改名“王建安”,人生的轨迹由此彻底改变。   在军旅生涯初期,王建安并未迅速崭露头角,1926年,他重返家乡,与一群受苦农民组织起小型武装力量,后与中国共产党黄安地方组织建立联系,并于次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投身于黄麻起义,这一决定,注定了他将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历经腥风血雨,始终不改初心。   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抗美援朝,王建安几乎参与了所有重大军事行动,他身上多处负伤,但始终坚持轻伤不下火线,在鲁南战役中,他所乘车辆在山中发生意外,头部重创,鲜血直流,尽管伤势严重,他却拒绝前往医院治疗,仅做了简单包扎后,便返回前线继续指挥,这场战役期间,他甚至是在病床上完成作战部署的,他的坚毅与责任感,深深印在了部队官兵心中。   新中国成立后,王建安先后担任沈阳、济南、福州三大军区副司令员,长期处于副职位置,他从不抱怨,亦未曾因此懈怠职责,1955年授衔时,毛泽东曾因他性格刚烈、脾气火爆,将他的上将衔暂缓,认为其“骄傲自满”,不宜授以过高军衔,但考虑到他在战争年代的突出贡献,最终于1956年为他单独举行授衔仪式,补授上将军衔,这种特殊安排,在整个授衔历史中极为罕见。   在党的纪律面前,王建安始终立场坚定,1937年,延安批判张国焘右倾逃跑路线时,部分出身红四方面军的将领萌生回川打游击的念头,王建安意识到这是违背中央决策的行为,果断上报组织,在当时环境下,这样的举动需要极大的勇气,也由此埋下他与许世友关系紧张的种子。   许世友是王建安在红军时期的老战友,两人曾并肩作战,但也因政治分歧产生过严重嫌隙,在抗战初期,两人共同在山东开展工作,分属不同战区,却鲜少往来,直到1948年,中央决定攻打济南,毛泽东将这一关键任务交给许世友与王建安共同完成,尽管毛主席没有明言“团结”二字,但两人都明白这场战役不仅是军事任务,更是一次关系修复的机会,最终,他们密切配合,仅用八天便攻克济南,活捉守将王耀武,从此,两人关系逐渐缓和,战友情谊得以延续,外界关于他们不和的传言也随之烟消云散。   王建安的作风严谨,从不讲排场,1979年随中央代表团赴云南慰问对越作战部队时,他坚决反对地方政府设宴款待,坚持代表团一行自费找普通饭馆就餐,餐标严格控制,这种简朴作风,贯穿了他的一生。   王建安最令人敬佩的,或许不是他在战场上的英勇,也不是他在职务上的淡泊,而是他对死亡的态度,在晚年,他看到某些国家元首逝世后的隆重葬礼,深感不满,认为这是一种资源的浪费,他立下遗愿,明令家人不得为其举行追悼会,不送花圈、不组织遗体告别、不通知老友、不请领导护送火化,他甚至提出,骨灰可以全部撒入田野,以滋养土地。   1980年7月25日,王建安在北京病逝,家人完全遵循他生前的嘱托,没有通知任何单位或个人,一个月后,战友们才从只言片语中得知他的离世消息,纷纷上门质问家属为何不让他们送老将军最后一程,有人因此误解王建安是因“人缘差”或与某些将领关系不睦才无人吊唁,甚至有流言称他与许世友关系破裂导致无人到场,事实上,王建安与许世友早已冰释前嫌,这些传言不过是对一位愿意“静静离开”的将军的误读。

0 阅读:1622

猜你喜欢

林硕言丫

林硕言丫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