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一位外国使臣前来访问,提议比酒量,朝中大臣无人敢应战,朱棣大怒。这时,一位看起来文质彬彬的新科状元站了出来,与那位使臣大战三天三夜,结局连朱棣都惊呆了! 那使臣生得虎背熊腰,高鼻梁深眼窝,站在殿中像座黑铁塔。听闻没人敢应战,他往地上啐了口唾沫,操着生硬的汉话嚷:“大明朝这么多官,连个能喝的都没有?还是说,你们的酒太孬,不敢拿出来见人?” 这话戳得朱棣脸膛发烫,龙椅扶手被他攥得咯吱响。满朝文武低着头,有的捋着胡须假装沉思,有的盯着靴尖不敢吭声——谁不知道这使臣是他们国里出了名的“酒缸”,据说能连着喝三坛烧酒不醉,真要应战,输了丢的可是朝廷脸面。 “陛下,臣愿一试。” 声音不大,却清亮得很。众人转头看去,只见新科状元林文轩站在班末,青布官袍洗得发白,面如冠玉,手里还攥着本卷了角的书,看着像个弱不禁风的书生,哪有半分能喝的样子? 使臣“嗤”地笑出声,上下打量他:“小书生,你能举得动酒坛吗?别到时候喝两口就醉倒,还要本官抬你出去。” 林文轩拱手,声音平静:“使臣远道而来,理当尽地主之谊。饮酒本是乐事,输赢倒在其次,重在切磋。” 朱棣眼睛亮了亮,一拍龙椅:“好!就依你。摆酒!” 很快,御花园里摆开长案,二十个粗陶酒坛并排而立,坛口封着红布,一打开就飘出浓烈的酒香——是刚酿好的烧刀子,度数比寻常米酒高得多。 使臣率先抱起一坛,“啪”地拍开泥封,仰头就灌,喉结上下滚动,酒液顺着下巴流进衣襟,很快一坛酒见了底。他把空坛往地上一墩,抹了把嘴:“痛快!该你了,小书生。” 林文轩没急着喝,先取来两个青瓷碗,各倒了半碗,双手捧起一碗递过去:“使臣远道辛苦,先润润喉。”自己端起另一碗,小口慢饮,动作斯文,却一点没洒。 使臣愣了下,接过碗一饮而尽,心里嘀咕:这书生看着斯文,倒不怯场。 两人就这么喝起来。使臣性子急,一碗接一碗猛灌,喝到第三坛时,脸红得像块烧红的烙铁,眼神却还亮着,一个劲催:“快喝!别磨蹭!” 林文轩还是不紧不慢,每喝一碗,都夹一筷子旁边的酱牛肉慢慢嚼,偶尔还端起茶杯抿口热茶。他喝得稳,一碗酒下肚,嘴角连个酒星子都没有,脸色只是微微泛红,眼神依旧清明。 旁边观赛的大臣们捏着把汗。户部尚书悄悄拽了拽吏部侍郎的袖子:“这林状元行不行啊?我听说他赶考时,连米酒都很少沾。”侍郎摇摇头:“不好说,你看他喝得匀,不像硬撑的样子。” 第一天喝到日暮,使臣喝空了五坛,脚步开始发飘,说话也不利索了,却还梗着脖子喊:“明天……继续!”林文轩喝了四坛,依旧稳稳当当,躬身道:“随时奉陪。” 第二天一早,使臣揣着个馒头来了,说是垫垫肚子好接着喝。林文轩照旧,喝一碗酒,吃两口清淡的青菜,偶尔还和旁边侍立的小太监说两句笑话,气定神闲。 到了午后,使臣喝到第七坛,突然“哇”地吐了一地,被随从扶着才没摔倒。他瞪着林文轩,眼里全是不服:“我……我没醉!再来!” 林文轩放下碗,轻声道:“使臣身体要紧,不如歇息片刻?饮酒过量伤脾胃,反倒失了乐趣。” “谁……谁要歇息!”使臣挣扎着又倒了半碗,刚举到嘴边,手一抖,碗“哐当”掉在地上,人也晃悠着坐倒在地,嘴里还嘟囔:“我没输……没输……” 朱棣坐在廊下,把这一切看在眼里,眉头渐渐舒展。他原以为林文轩是硬撑,没想到这书生不仅能喝,还懂节制,不像使臣只顾着猛灌。 第三天,使臣是被两个随从架来的,脸色蜡黄,走路打晃,看见酒坛就皱眉。林文轩依旧准时到了,还让人备了醒酒汤,笑着说:“使臣若不适,今日便作罢吧。” 使臣却梗着一股劲,甩开随从的手:“不……比完!”他强撑着倒了半碗酒,刚喝一口就咳嗽起来,酒液溅得满身都是。 林文轩端起自己的碗,却没喝,只是说:“其实饮酒之道,不在多寡,而在尽兴。使臣远道而来,是为两国交好,何必较这个真?”他顿了顿,声音朗然,“若使臣信得过,我愿陪你品品我朝的米酒,度数低,还带点甜,配着桂花糕吃,更有滋味。” 使臣愣住了,看着林文轩清澈的眼睛,又看看周围大臣们关切的神色,突然红了脸,摆摆手:“我……我输了。”他叹了口气,“你们不仅有好酒,还有懂酒的人。这比试,是我输了。” 这话一出,满场欢呼。朱棣走下台阶,拍着林文轩的肩膀大笑:“好小子!朕原以为你只会读书,没想到还有这等本事!既懂饮酒之乐,又知进退之礼,是个栋梁之才!” 林文轩躬身:“陛下谬赞。臣不过是想着,使臣远道而来,当以礼相待,输赢不重要,情谊才珍贵。” 后来,那使臣回去后,总跟人说大明朝的好:有能喝的书生,有暖心的礼仪,还有喝不醉的情谊。而林文轩“文弱状元胜酒缸”的故事,也在民间传开了,人们都说,这状元不仅书读得好,心里装着的,更是家国体面和待人的真诚。 (民间故事汇编)
明朝,一位外国使臣前来访问,提议比酒量,朝中大臣无人敢应战,朱棣大怒。这时,一位
历史趣闻社
2025-07-18 14:24: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