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常德之战,周咏南带领女兵们抵挡住了日军15次猛烈进攻,子弹打光后,三个

史海沉钩 2025-07-19 00:06:27

1943年常德之战,周咏南带领女兵们抵挡住了日军15次猛烈进攻,子弹打光后,三个日军冲了上来,紧要关头,周咏南举起了自己的刺刀,却意外将日军军官直接刺死。 你能想象吗?这群平均年龄不到20岁的姑娘,第一次摸到步枪时,手指都在枪身的铁锈上打滑。部队里的老兵起初不看好她们,说“女娃子扛不动枪,上了战场也是累赘”。 周咏南没辩解,只是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练刺杀,步枪比她的课本沉三倍,练到胳膊肿得抬不起来,夜里躺在营房里,疼得直咬被子,可第二天照样出现在训练场。她知道,她们没有退路——家乡的废墟还在冒烟,牺牲的老师临终前那句“要活着看到鬼子滚出去”,像钉子一样扎在她心里。 8个女同学里,最小的叫林晓梅,参军时才16,总背着个绣着梅花的布包,里面装着她唯一没被炸烂的课本。周咏南总护着她,教她拆枪装枪,教她在炮弹落下时如何卧倒。 可在1942年的一次遭遇战中,一颗炮弹落在她们隐蔽的战壕边,晓梅为了把周咏南推开,自己被弹片划伤了腿,血流了一地。周咏南抱着她哭,晓梅却笑着说“队长,我课本还在呢”,那句话让周咏南攥紧了枪,她知道,她们护着的不只是自己的命,还有那些被战火撕碎的读书梦。 到了常德之战,她们被派去守卫城南的一处高地,那里是日军必经之路。开战前,周咏南给每个姑娘发了一小包家乡的泥土,“打退了鬼子,咱们带着这土回家”。 前五次进攻,日军用了机枪和掷弹筒,她们趴在掩体后,借着炮火的光瞄准,晓梅的胳膊被流弹擦伤,却咬着牙说“这点伤,比校舍被炸时心里的疼轻多了”。她们的子弹不多,周咏南就让大家等日军靠近了再打,每一枪都要放倒一个,15次进攻下来,阵地前的日军尸体堆成了小山,她们的子弹也见了底。 最后那三个日军冲上来时,周咏南看到领头的军官举着指挥刀,脸上带着狞笑。她想起了被炸塌的教室,想起了倒在血泊里的老师,想起了晓梅包着伤口还在装弹的手。她没多想,抓起身边的刺刀就冲了过去,刺刀刺入日军军官胸膛的那一刻,她才发现自己的手在抖——不是怕,是恨,是把两年里憋着的所有痛都攒在了这一刺里。 后来有人问她,一个师范生怎么敢跟日军拼刺刀?她只说,拿起枪那天就没想过活,可只要活着,就不能让鬼子再往前一步。你看,这群从课堂走进战场的姑娘,她们的刺刀上,刻着的从来不是杀戮,是想让更多人能重新拿起课本的念想啊。 她们或许没读过太多兵法,却用最朴素的勇气守住了阵地;她们原本该在教室里绣花读书,却在战火里长成了护家卫国的脊梁。这样的转变,难道不是侵略者最该害怕的东西?因为他们永远不懂,当一个民族的姑娘都拿起枪时,他们欠下的血债,迟早要还。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0 阅读:57

猜你喜欢

史海沉钩

史海沉钩

专注文献考据与历史真相,还原被遗忘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