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出卖被迫藏身芦苇荡,靠啃食芦苇艰难度过一个月,出来后却看到一名吃得白胖胖的游击队员前来跟他们会合。[微风] 1944年秋天,太湖冲山岛上50多名游击队员被日伪军包围,这次围困源于炊事员徐泉根的叛变,他将队伍位置和人数全部泄露给敌人。 日伪军调集十几艘汽艇和皮艇,将三面环水的小岛围得严严实实,指挥员薛永辉当机立断,带领战士们躲进岛边的芦苇荡,这片芦苇丛常年泡在水里,草高过人头,是岛上唯一的藏身之地。 敌人发现游击队藏身处后,试图用火攻逼出队员,他们沿着芦苇丛泼洒汽油点火,但水中的芦苇过于潮湿,火势无法蔓延,只能冒出阵阵黑烟,火攻失败后,敌人只能采取长期围困的策略。 没有食物,队员们就啃芦苇根充饥,没有干净水源,就喝芦苇荡里的浑水。 一个月下来,每个人都严重消瘦,身上长满湿疹和疮,更煎熬的是,他们能清楚听到敌人在岸上的说话声,却不敢发出任何声响。 就在队员们体力快要耗尽时,意外出现了转机,游击队员胡文龙在敌人围岛时正好外出执行任务,得知战友被困后,他冒险化装成渔民,每天划着小船在芦苇荡外围侦察。 经过多次尝试,胡文龙终于找到了藏身的战友们。 胡文龙不仅找到了队伍,还想办法给大家补给食物,他用竹筒装着米饭和咸菜,趁着夜色或浓雾天气,悄悄划船进入芦苇荡深处,这些珍贵的食物让濒临绝境的队员们重新燃起希望。 围困持续了一个多月后,日伪军因为其他地区战事吃紧,不得不撤走大部分兵力,薛永辉敏锐地察觉到这个机会,在一个漆黑的夜晚,成功带领队员们突出重围。 这次突围的成功,除了队员们的顽强意志,还有几个关键因素,首先是芦苇荡的天然屏障作用,其次是胡文龙的及时补给,最重要的是敌人兵力的分散。 如果日伪军能够长期保持重兵围困,结果可能会完全不同。 叛徒徐泉根最终也得到了应有的下场,在太湖地区的一次战斗中,他被游击队击毙。 这也说明了一个道理,在民族大义面前,背叛者终究难逃历史的审判。 这段历史展现了普通人在极端环境下的生存智慧和坚韧意志,没有宏大的战略部署,没有精良的武器装备,仅凭着对信念的坚持和战友间的互助,这些游击队员创造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生存奇迹。 当年的芦苇荡如今依然存在,每当微风吹过,芦苇摇摆的声音仿佛还在诉说着那段惊险的往事,这个故事提醒我们,在最黑暗的时刻,人性的光辉往往能够照亮前路。 类似的抗战故事在各地都有发生,比如东北抗日联军在深山老林中的坚持,华北平原上地道战的智慧,这些都体现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大家有没有听说过类似的抗战故事?你们觉得在那种极端环境下,人靠什么才能坚持下来?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看法。 信源: 光明网
1944年,游击队因叛徒出卖被迫藏身芦苇荡,靠啃食芦苇艰难度过一个月,出来后却看
万象追踪者
2025-07-19 13:36:44
0
阅读: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