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女教师朱世君被军统特务抓捕,在押送往渣滓洞的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认出

思念如潮心难安 2025-07-20 04:54:30

1949年,女教师朱世君被军统特务抓捕,在押送往渣滓洞的途中,押送人员李朝成认出朱世君是他的旧识。这时,李朝成趁其他人不注意想要将她放走,没想到朱世君坚决不肯,说:“你潜伏不容易,别连累了你。” 朱世君这人,从小在重庆开县铁桥乡长大,家里是乡绅,父亲朱永孚办私塾,她早早接触书本。父亲老脑筋,认为姑娘家读那么多书没用,早点嫁人得了。可她不干,偷偷努力,跳级考上四川省立万县师范学校,还拿全公费。学校里,她接触新思想,学马克思主义,讨论无产阶级革命,跟同学聊得热火朝天。那里她认识陈化文,比她大点,早接触革命,两人聊着聊着就走到一起。毕业后,她说服家里退掉包办婚姻,哥哥侄子帮着劝,父亲勉强同意。她跟陈化文结婚,在太平乡中心小学教书,日子过得稳当。她不光教课,还带学生读进步书,传播新想法。太平乡地下党基础好,她主动请地下党员来学校教书,给他们合法身份掩护。陈化文的哥哥陈仕仲来开展工作,她也聘他当老师,让他公开讲共产党主张。后来陈仕仲上战场,把孩子托给她,她一口答应照顾好。朱世君攒的钱,除了基本开销,全交给丈夫转给组织,买枪支弹药。1948年底,组织转移地下党员,陈化文要带她走,她拒绝,说没入党,还得照顾孩子,继续家乡教育。他们约定解放再见,谁知成了永别。 国民党抓捕时,朱世君早有准备,从容被带走。队伍里有李朝成,旧识地下党员,他认出她,想找机会救人。押送路上,队伍停歇,其他人吃饭,李朝成负责看守,他试着解绳子,让她跑。她摇头拒绝,强调他潜伏重要,不能暴露。队伍继续走,他又试几次,她每次都坚持那句话,不肯走。她知道自己帮共产党做事多,国民党不会放过,但党的工作更关键。李朝成佩服她,只能继续押送。到县城,她被关起来。这事体现她对革命的忠诚,不愿牺牲同志利益。国民党那时白色恐怖严重,地下党转移后,他们到处抓人,甚至吊打陈化文母亲,问儿子下落,没问出啥,就盯上朱世君。她被捕后,国民党审问,她啥都不说。朱世君虽没入党,但支持革命多年,从教书到捐钱,全心投入。她拒绝逃跑,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累的信念。很多人面对危险会自保,她选择保护大局。这在当时环境下,特别难得。国民党特务残忍,抓人审人毫不手软,但她顶住压力,坚持到底。 朱世君被押到渣滓洞,跟其他革命者关一起。那里条件差,国民党用各种手段逼供,她一字不吐。狱中大家情绪低,她发挥教师特长,教唱叶挺囚歌,领大家动起来,缓解气氛。女囚们叫她朱校长。老乡黄玉兰通过关系探监,她托带信给哥哥,说已准备赴死,不会透露信息,挂念家人。信里她表达政治立场,坚定不背叛共产党。国民党见问不出啥,就加重折磨,她仍守口如瓶。11月27日,蒋介石逃台湾前下令屠杀渣滓洞囚犯。那天她29岁生日,却在枪下牺牲。只有15人幸存。重庆解放,市民高兴,但渣滓洞血迹斑斑,共产党遗憾没及时救出。朱世君没见到解放,没再见丈夫家人。她的事迹后来传开,成为革命榜样。国民党溃败时,这种屠杀是泄愤,暴露他们失败后的疯狂。朱世君支持革命,从教育入手,影响学生和同志。她拒绝逃跑,保护李朝成潜伏,对党贡献大。她的选择,不是个人英雄主义,而是集体利益优先。在那个时代,很多像她这样的人,默默付出,推动历史前进。 看完朱世君的故事,你有啥感想?她拒绝逃跑那决定,你觉得对不对?欢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一起讨论这些历史人物的选择。

0 阅读:0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

思念如潮心难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