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苏之死,选择自尽的背后,是他对父亲嬴政深深的误解,而非单纯被赵高的伪圣旨所愚弄

梅花的雪景 2025-07-20 20:19:23

扶苏之死,选择自尽的背后,是他对父亲嬴政深深的误解,而非单纯被赵高的伪圣旨所愚弄。扶苏——嬴政的长子,嬴姓扶苏——出生时间无确切记载,但史料普遍推测,他的母亲可能来自楚国。扶苏的名字具有独特的寓意,源自《诗经》中的一首经典民歌《山有扶苏》: “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这首诗通过一位女子在与爱人的嬉戏与调情中,描绘了一段浪漫而生动的爱情。通过这些诗意的文字,可以推测嬴政与扶苏母亲的关系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像是年轻时的美好回忆。而扶苏这个名字的背后,象征着高大挺拔的树木与坚实的栋梁之材,透露出嬴政对扶苏的期望与信任,也似乎暗示着他与扶苏母亲之间有着深厚的感情。 然而,历史上却没有关于扶苏母亲的记载,这或许和嬴政当时对楚系外戚势力的打压有关,稍后再为大家解读。扶苏逐渐长大,嬴政为他找来了多位学者,教授各类文化知识,既学法家,也研习儒家经典,此外,还专心教扶苏骑马射箭。嬴政对扶苏的培养可谓是倾注了大量心血,他希望自己的儿子能继承帝业,成为国家的栋梁。 在嬴政统一六国的初期,他对诸子百家的态度较为宽松,秦朝的社会氛围仍保留着春秋战国百家争鸣的局面。嬴政让扶苏接触各种思想流派,拓宽眼界,而扶苏也确实表现出色,学习成绩渐渐有了突出的进展。史书记载,他刚毅勇敢,信任他人并为之奋发,且拥有宽广的仁德与政治远见,渐渐地,他在朝中树立了名声。 然而,随着社会逐渐稳定,儒家与法家的理念分歧愈发明显,尤其是儒家学者们不断批评嬴政的集权统治。公元前213年,儒家领袖淳于越公开质疑嬴政的郡县制。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统一思想,巩固统治,嬴政在丞相李斯的提议下开始焚烧儒家经典,并于次年命令坑杀460余名方士与儒生。 然而,正当嬴政松了口气时,扶苏却站出来为儒生们辩护:“诸生皆诵法孔子,今上皆重法绳之,臣恐天下不安。”这番话给嬴政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毕竟法家思想是秦国的治国理念,若扶苏违背了这一思想,那便意味着他与嬴政的理念发生了根本性冲突。 嬴政不仅要应对外敌的压力,也要在内部维护自己的统治。当扶苏提出这一番言论时,嬴政深感愤怒和失望,因为他一生都坚定地信仰法家理论。扶苏的仁爱与儒家思想与他冷酷的铁血治国方式产生了巨大的矛盾,嬴政的愤怒促使他将扶苏贬至北方边疆,任命他协助大将军蒙恬修建长城,抵御匈奴入侵。 这一看似是对扶苏的惩罚,实际上却是嬴政为扶苏量身定制的培养计划。扶苏或许未能完全理解父亲的用意,但蒙恬却看得明明白白。蒙恬出身军事世家,深得嬴政的信任,是秦国最为忠诚的重臣之一。自小熟读兵书,擅长战术谋略,他也逐渐成为了嬴政心腹的核心人物。 嬴政巧妙安排扶苏在蒙恬身边工作,不仅是为了让扶苏在边疆磨砺,提升个人能力,也是为了确保扶苏能够稳重从容地接掌大权。通过蒙恬的支持,扶苏拥有了三十万最精锐的兵力,同时也为日后的继位做足了准备。而这一切,表面看似是将扶苏放逐,实则是嬴政对儿子深沉而隐晦的爱。 然而,命运似乎总是喜欢捉弄那些精心布下的局。公元前210年7月,嬴政在沙丘巡游时突然病重去世。这个充满悲凉气息的地方,也见证了赵武灵王的死,而此时嬴政也未能摆脱“沙丘魔咒”的命运。嬴政一生经历过诸多坎坷,父亲早逝,母亲失宠,兄弟反叛,最终孤身一人。尽管如此,他仍将所有希望寄托在扶苏身上,认为经过多年的锤炼,扶苏已经具备了继承帝位的能力。 嬴政临终时,命令赵高草拟遗诏,指示扶苏交出兵权,立刻回到咸阳继位。然而命运再次捉弄了嬴政,他未能活到交付遗诏的时刻,便撒手人寰。赵高与丞相李斯、皇子胡亥趁机篡改诏书,立胡亥为太子,并将扶苏与蒙恬的罪状加以编造,要求他们自尽。 扶苏收到假圣旨后,深感悲痛,最终选择自杀。然而此时,蒙恬却明白其中的蹊跷,毅然阻止扶苏,并提出质疑,表示这个命令可能有诈,应该再次核实。可是,扶苏性格一向固执,认为父亲命令他死,便没有回旋余地,于是匆忙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后来,蒙恬也因赵高的阴谋被迫自尽,嬴政精心布局的计划就此破产。扶苏的死,令人深感痛惜,尤其是他从未真正理解父亲深沉的爱与深远的布局。实际上,扶苏的早逝,更多是由于他长期生活在阴影中的恐惧与误解。 扶苏选择自杀,与其说是赵高假传圣旨的巧妙骗局,不如说是他对父亲嬴政的误解太深。父亲赋予他重任,却未能消除他内心的恐惧与疑虑。扶苏认为自己已经彻底失去父亲的信任,才草草结束了自己的生命。然而,嬴政的真正用意远不是如此,若真要除掉他,怎会让他在如此重要的职位上长期担任?

0 阅读:1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