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03 年秋,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八十岁刘母头颅时,她十五岁的孙儿刘超突然挣断绳索,夺过染血的铡刀。这个青州教谕家的少年如同困兽爆发,刀锋所向血浪翻涌,十多名官兵瞬间毙命。 事情得从几年前说起。刘固,这位青州教谕,为人正直,在任期间深受百姓爱戴。 1399 年,彼时还是建文元年,刘固的母亲年事已高,身体每况愈下,他便决定辞官回乡,一心侍奉母亲,尽为人子的孝道。 而朝中有一位御史大夫景清,久闻刘固的才学与品德,十分赏识他。当得知刘固要辞官时,景清出于惜才之心,给刘固写了一封信。 信中,景清先是称赞刘固的孝心可嘉,而后建议他将全家老小接到南京来。 如此一来,既能继续在朝廷效力,施展自己的抱负,又能时刻陪伴在母亲身边,尽到赡养之责,可谓两全其美。 刘固收到信后,反复思量,觉得景清所言极是,便欣然接受了这份建议,举家从青州迁至南京。 此后,他铭记景清的知遇之恩,更加用心地履行自己作为教谕的职责,将一腔心血都倾注在教育事业上,一心为朝廷培育人才,日子也算过得安稳。 可谁也未曾料到,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彻底打破了这份平静。 当时,刚登基不久的建文帝朱允炆,对几位手握重兵的藩王深感忌惮,担心他们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 在黄子澄和齐泰的建议下,朱允炆决定推行削藩政策。 这一举措引发了藩王们的强烈不满,其中燕王朱棣更是打着 “清君侧” 的旗号,起兵发动了靖难之役。 经过数年的征战,朱棣的大军最终攻破了金川门,成功夺取了皇位,建文帝则下落不明。 朱棣即位后,开始对那些曾效忠于建文帝的旧臣展开清算。景清,这位曾深受建文帝信任的御史大夫,自然也成为了朱棣的眼中钉。 景清表面上假意投降朱棣,实则心怀复国之志,暗中谋划着刺杀朱棣,企图恢复建文帝的统治。 然而,他的计划最终败露。上朝那日,景清怀揣匕首,趁朱棣不备,直冲其而去,欲行刺于他。 但朱棣久经沙场,反应迅速,景清的刺杀行动很快就被挫败,他本人也被当场擒获。 朱棣得知景清的真实意图后,勃然大怒,对他施以了极其残忍的刑罚,先是命人打掉了他的牙齿,割掉了他的舌头,而后又将他凌迟处死。 即便如此,朱棣仍不解心头之恨,随后展开了一场惨无人道的 “瓜蔓抄”,下令清查景清的所有关系网。 但凡与景清有过往来的人,无论亲疏远近,一律严惩不贷,许多无辜之人因此受到牵连。 刘固,仅仅因为曾与景清有过书信往来,就被认定为景清的党羽,不幸卷入了这场政治风暴之中。 他和家人毫无征兆地被锦衣卫从家中抓走,投入了诏狱。在狱中,刘固遭受了各种残酷的刑罚。 但他始终坚称自己是无辜的,只是与景清有过一次书信交流,并未参与任何谋反之事。 然而,在那个动荡的时期,他的辩解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行刑的日子很快来临,刘固一家老小被押赴刑场。刘固看着年迈的母亲、年幼的儿子,心中满是愧疚与无奈。 他深知,这一切皆是因自己而起,连累了家人。临刑前,他拉着儿子刘超的手,声音颤抖地说道:“儿啊,为父对不起你们。 今日,我们便一起为朝堂尽最后一点忠义吧。” 刘超紧咬着嘴唇,眼中满是悲愤与不甘,泪水在眼眶中打转。 他看着刽子手一步步走向自己的家人,心中的怒火越烧越旺。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祖母头颅的那一刻,刘超心中的最后一道防线彻底崩塌。 他爆发出惊人的力量,挣断了绳索,夺过刽子手手中的铡刀,朝着官兵们疯狂砍去。 他的脑海中只有一个念头:为家人报仇!官兵们被这突如其来的变故吓得惊慌失措,一时间竟无人敢上前阻拦。 刘超犹如一头愤怒的野兽,在刑场上横冲直撞,刀锋所到之处,血光四溅,十多名官兵在他的疯狂攻击下瞬间毙命。 然而,寡不敌众,最终刘超还是被官兵们制服。这一事件很快被上报给了朱棣,朱棣听闻后,大为震惊,同时也怒不可遏。 他无法容忍一个十五岁的少年在刑场上如此公然地反抗朝廷,于是下令将刘超凌迟处死。 在行刑过程中,刘超始终怒目圆睁,没有发出一声求饶,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对家人的爱和对不公命运的抗争。 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在心中呐喊:刘家无罪! 刘超的故事在民间悄然流传,人们在为他的悲惨遭遇感到惋惜的同时,也对他的勇气和孝心赞叹不已。 他的反抗,虽然未能改变家人的命运,却如同一道闪电,划过了那个黑暗的时代,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少年在绝境中不屈的灵魂。 参考来源:《明史纪事本末》
1403年秋,官员刘固全家被押赴法场处决,当刽子手的鬼头刀斩下八十岁刘母头颅时
锴锐说科技文化
2025-07-21 22:46:56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