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 年,黄维在被俘 27 年后终获特赦。然而,国民党竟邀他回台,还承诺补发 27 年工资。这诱人条件似将引发惊涛骇浪。但谁能想到,黄维竟毫不犹豫地拒绝。
黄维这个人,1904年出生在江西贵溪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对军事感兴趣。1924年他考进黄埔军校第一期,那时候黄埔是国民党培养军官的摇篮,他跟很多后来出名的将领一起训练。 毕业后,他加入国民革命军,参与北伐战争,一步步爬上去。北伐期间,他指挥部队在江西等地打仗,升到团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黄维在国民党军队里继续干,1937年淞沪会战,他带第十八军第十一师在上海外围作战,组织防御。 1938年,他升第十八军军长,参加武汉会战,在长江边上布置阵地阻击日军。1940年调第五十四军军长,在昆明负责防务,训练部队。 抗战胜利后,他当青年军第三十一军军长,1947年出任新制军官学校校长,在武汉管学员训练。1948年9月,他被任命为第十二兵团司令,带部队从武汉去淮海战场增援。 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已经在走下坡路,黄维的兵团有四个军,装备不错,但战场形势复杂。11月兵团到安徽蒙城附近,12月在双堆集地区被包围。 国民党那边还说他阵亡,开了追悼会。其实黄维化装突围,但最后被中国人民解放军俘虏。被俘后,他被送到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那地方专门关国民党高级战犯。 黄维起初不配合改造,坚持自己观点,留胡子表示抗议。后来转到抚顺战犯管理所,再到秦城监狱,过程长达27年。他参与劳动,种菜、缝纫,还搞些发明实验。 改造不是一天两天的事,黄维慢慢接触新思想,了解社会变化。土地改革让农民分地,工业建设让工厂运转起来,这些他都看在眼里。到1975年,他是最后一批特赦的战犯之一。
特赦那天是1975年3月19日,黄维走出监狱,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国民党听说后,通过香港渠道联系他,邀请去台湾。 蒋介石亲自下令,不仅补发从1948年到1975年的中将军饷,每月几百银元,累计一大笔,还恢复名誉,安排职位。 国民党想用黄维制造宣传,吸引其他旧部,干扰大陆稳定。他们多次派中间人送信、打电话,甚至带礼品上门劝说。 国民党方面扭曲事实,说黄维是被迫留大陆的。但黄维每次都拒绝,没犹豫。拒绝的原因很简单,他通过27年改造,看清国民党本质。 国民党在内战中造成国家分裂、人民苦难,他们的邀请只是政治把戏,不是真关心黄维。黄维看到大陆在共产党领导下,经济恢复,人民生活改善,工业农业发展,这些变化让他相信这边才是正道。他不愿当工具,去破坏国家统一。 国民党没死心,继续劝,但黄维坚持立场,写回信明确说不。整个过程,国民党做法暴露他们狭隘意图,只想利用黄维的身份。 黄维的选择基于对历史的反思,他承认过去为国民党打内战是错误,现在不愿重蹈覆辙。国民党败退台湾后,还在搞小动作,但黄维明白,接受邀请会伤害两岸关系,影响国家大局。 他坚信,只有统一才能实现繁荣。这种拒绝不是一时冲动,而是长期积累的结果。国民党最后宣传黄维“万死不足以蔽其辜”,但黄维没回应,继续过自己日子。
特赦后,黄维被安排在北京,任命为全国政协文史资料研究委员会专员,每月工资200元。他主要工作是整理历史档案,编写国民党时期战役资料。 1978年,他参与文史编写,记录过去事件。1981年,黄维申请赴台探亲,想见亲友,但没批准。他继续在北京工作,当选第六届全国政协常委,出席会议。 晚年他身体渐弱,但坚持阅读报纸,了解时事。黄维有子女,从各地来北京团聚,他跟他们聊过去,但不夸大。1983年,他还是常委,工作没停。 黄维晚年去西柏坡参观中央军委作战室,看了那些简陋地图和文件,感叹国民党该败,自己输得不冤。那地方就30来个工作人员,却指挥全国战场,这对比让他想通很多。 黄维还回江西老家,参拜方志敏墓,表示敬意。方志敏是共产党早期领导人,黄维过去跟他打过仗,但现在承认对方贡献。他没美化国民党过去,承认内战错误。 黄维一生从黄埔起步,到被俘改造,再到晚年文职,变化大。1989年3月20日,他在北京因心脏病逝世,享年85岁。遗体火化,骨灰放八宝山革命公墓,仪式简单。 逝世后,他的回忆录部分出版,子女整理手稿。黄维的故事流传,通过文史资料让后人了解那段历史。他的女儿黄慧南后来谈父亲,强调他晚年平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