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反对无效!向美国捐1亿,又给大陆捐500亿的香港富豪胡应湘,提出港珠澳大桥

探修説 2025-07-22 16:19:52

李嘉诚反对无效!向美国捐1亿,又给大陆捐500亿的香港富豪胡应湘,提出港珠澳大桥想法时竟被李嘉诚“威胁”,可胡应湘铁了心要造,如今大桥通车回头再看,两人高下立判! 上世纪 80 年代,香港合和实业老板胡应湘盯上了珠江口那片海。当时从香港到珠海,坐船要晃一个多小时,绕陆路更是得跑三小时。胡应湘琢磨着,要是能把香港、澳门、珠海串起来,那该多方便!可想法虽好,现实却很骨感。那会儿香港还没回归,港英政府压根不搭理他,这事儿就这么搁置了。 胡应湘可不是一时脑热。他是普林斯顿大学土木工程毕业的高材生,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就牵头建了广深高速公路,把香港到广州的车程从 5 小时砍到 2 小时。1980 年他又搞出中国第一座中外合作酒店 —— 广州中国大酒店,开创了 BOT 模式的先河。这种 “先建后移交” 的玩法,后来被全世界学去了。 但港珠澳大桥的难度远超想象。珠江口台风频繁、水深浪急,还要避开繁忙的航道和生态保护区。更麻烦的是,大桥涉及粤港澳三地协调,光通关模式就谈了十几年。胡应湘最初提出的 “Y 型方案” 被深圳反对,因为担心分流资源;李嘉诚则跳出来唱反调,说 “现有水路运输足够,建桥收益不大”。 这里头藏着利益博弈。李嘉诚旗下的和记黄埔控制着香港 70% 的集装箱码头,每年躺着收几十亿港元。一旦大桥通车,珠三角西岸的货物可能直接走陆路,不再经过香港码头。2024 年长和集团财报显示,港口业务仍贡献 161 亿港元利润,可见李嘉诚的算盘打得有多精。 胡应湘却铁了心要干。他四处奔走游说,甚至自掏腰包做可行性研究。2001 年他再次提出方案,承诺 “民间资本全额投资,国家不花一分钱”。这打动了中央,2003 年港珠澳大桥前期工作协调小组成立,正式启动筹备。可李嘉诚没闲着,通过媒体和智库放话,说 “建桥会破坏生态”“投资回报率低”,试图搅黄项目。 这场博弈的转折点在 2009 年。中央拍板决定由政府主导投资,胡应湘的民间资本方案虽未完全采纳,但他作为顾问全程参与。大桥采用 “桥 — 岛 — 隧” 设计,6.7 公里海底隧道创世界之最,光沉管对接就花了三年。2018 年通车那天,胡应湘站在桥头感慨:“等了 37 年,终于等到这一天。” 现在回头看,两人高下立判。大桥通车后,香港到珠海车程缩至 45 分钟,2024 年客流量突破 2000 万人次,单日最高车流达 2.7 万辆。珠海依托大桥建成粤港澳物流园,每天 70 万个包裹从这里发往全球 230 多个国家,香港的金融、澳门的旅游、珠海的制造业形成黄金三角。而李嘉诚的码头业务却在萎缩,2024 年长和港口收入占比降至 9%,反倒是他在英国投资的港口因脱欧陷入亏损。 更讽刺的是,胡应湘捐给大陆的 500 亿真金白银,实打实砸在了教育、医疗和扶贫上。他给广州培正中学建实验楼,给深圳教育基金捐 1000 万,连家乡花都的每个村都通了他捐建的水泥路。反观李嘉诚,当年从大陆套现千亿跑去英国买电网、港口,结果被英国以 “国家安全” 为由收走电信业务,巴拿马港口也被迫卖给贝莱德。 这场跨越半个世纪的较量,本质是两种格局的碰撞。胡应湘看到的是 “要致富先修路” 的朴素道理,用一条桥打通三地任督二脉;李嘉诚算的是 “码头每少一个集装箱就少赚 200 美元” 的小账,却看不见大湾区融合带来的万亿级市场。如今站在珠海情侣路远眺,港珠澳大桥如长虹卧波,而李嘉诚的商业帝国却在西方资本的 “强盗逻辑” 里节节败退 —— 这或许就是 “看山是山” 与 “看山不是山” 的境界之差吧。

0 阅读:0
探修説

探修説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