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盟酝酿对美国服务业采取反制措施#】距离最后期限不到十天,美欧关税僵局仍未破。
据路透社21日报道,欧盟外交官表示,若欧盟无法与美国总统特朗普达成贸易协议,包括德国在内的越来越多的欧盟成员国正在考虑动用全面“反胁迫”机制,对美国服务业采取反制措施。
《反胁迫工具法案》(ACI)于2023年底生效,至今从未启用过。许多人将其视为一种“核选项”,其理想作用本应是威慑。
报道称,ACI允许欧盟27个成员国对向其成员国施加经济压力,迫使其改变政策的第三国进行反制,其行动范围远不止对美国出口商品征收反制关税。
特朗普4月初宣布将对欧盟商品征收20%的“对等关税”,7月12日又致函通知欧盟,将关税提高至30%,8月1日生效。与此同时,欧盟还承受着美国高达50%的钢铝关税以及25%的汽车关税。
报道指出,《反胁迫工具法案》列出了10项可能采取的措施,以应对特朗普30%的关税威胁。
除对商品征收关税外,ACI中的措施还包括通过配额或许可证等方式限制商品进出口。
对于欧盟每年约2万亿欧元的公共项目招标,有两种可能性:若美国商品或服务在潜在合同中的占比超过50%,相关投标(如建筑或国防采购项目)可能被排除;或者,对美国投标附加惩罚性分数调整。
ACI还可能针对美国对欧盟存在贸易顺差的服务领域采取措施,包括亚马逊、微软、网飞、优步等数字服务提供商。
美国是欧盟最大的投资国。据报道,这些措施还可能抑制来自美国的直接投资。
其他措施可能包括限制知识产权保护、限制金融服务市场准入以及限制在欧盟销售化学品或食品的资质。
报道称,根据ACI,欧盟委员会有至多4个月时间调查可能的胁迫案例。若认定某外国的措施构成胁迫,将提交欧盟成员国,成员国另有8至10周时间确认该结论。确认结论需获得欧盟成员国的多数票,这比实施报复性关税的门槛更高。
之后,欧盟委员会通常会与相关外国协商,以阻止胁迫行为。若协商失败,欧盟委员会可在6个月内采取应对措施,但需再次经欧盟成员国投票通过。这些措施应在3个月内生效。整个流程可能需要一年时间。
与商品贸易的长期逆差不同,美国对欧洲在服务贸易领域长期存在顺差。在“政客”新闻网欧洲版看来,一旦摩擦升级,这就有可能成为美方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