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死刑!”7月22日报道,云南玉溪,一男子强奸嫂嫂后被判9年。谁料,男子服刑结束,非但毫无悔改之心,反而为泄愤闯入嫂嫂家进行报复。其间,男子致使一名见义勇为的村民当场死亡,还将嫂嫂砍成轻伤。事后,男子逃之夭夭。
回到最初,1996年,阿明(化名)趁哥哥不在家,手持凶器强奸了自己的大嫂赵某(化名),几天后,他担心被发现,竟再次带刀上门,想要灭口。
赵某侥幸逃出,报警求助,阿明被抓,最终因强奸罪和故意杀人未遂罪被判刑九年,这个结果已经让很多人就感觉判轻了,但至少司法介入,让他暂时离开了社会。
可问题是,这九年并没有起到任何惩戒和教育作用,阿明出狱之后,不但没有认错,反而觉得自己坐牢是赵某“害”的,把责任全都推给受害者。
他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犯罪本身就是错,而是一门心思想着报复,这种认知和心理,本身就是极度危险的信号。
出狱后,阿明再次带刀闯入赵某家中,结果酿成新的悲剧,邻居刘某(化名)听到呼救,毫不犹豫冲进屋里救人,结果被阿明连刺数刀,现场死亡。
一个出于正义感想帮人的普通人,就这样被当场杀害,赵某也再次受伤,这种带有极强目的性的报复行为,彻底撕开了阿明根本不具备改造可能的本质。
更可怕的是,他杀人之后就逃了,这一逃就是二十年,也就是说,他不仅作恶,而且有明确的反侦查意识和逃亡能力。
直到2022年,他才被警方抓到,法院在一审时,认定阿明构成故意杀人罪,判了死刑,缓期两年执行。
很多人听到这个判决都炸了,觉得太轻,毕竟,这个人不仅是累犯,而且罪行极其恶劣,伤害的是一个愿意帮助他人的普通好人。
从法律角度来说,我国对死刑向来是慎用的,会综合考虑犯罪过程、后果、动机、态度等因素,但就阿明来说,他出狱后不思悔改,反而蓄意报复,手段残暴,对社会毫无敬畏感。
他根本没有悔意,也不值得再被宽容,这不是一次冲动犯罪,而是有明确计划、有强烈目的性的持续伤害。
死者刘某的儿子表达得很直接,他无法接受这样的结果,他父亲做了一件最应该被肯定的事,结果丢了命,而凶手却还有“缓一缓”的空间,这种对比太讽刺。
而赵某的丈夫,也就是阿明的哥哥,更是痛苦,他夹在亲情与正义之间,心里也挣扎得很,弟弟犯下了不可原谅的事,但作为亲人,他也难以亲自上庭。
这起案件,不只是法律审判,更是社会对恶的底线考验,现在,案件进入二审阶段,检方认为维持原判。
但不管结果如何,社会已经用情绪表明了态度:像阿明这样的人,已经没有再次获得宽容的理由,他的行为已经触犯了法律最严厉的一面,也伤害了社会最基本的信任和善意。
信源:红星新闻
海阔天空
难道等他出来了再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