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肚子疼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现阵地上空无一人,这时美军展开冲锋,在这个寒冷的朝鲜战场,19岁的潘天炎创造了一段战争传奇。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51年1月28日,朝鲜战场寒风凛冽,积雪覆盖山坡,潘天炎因为肚子疼,从阵地钻出来,找到一处草丛暂时躲避,他低着头弓着腰,艰难地蹲在冰雪中,腹部翻腾,脸色苍白,额头冒汗。 连日高强度作战加上饮食不规律,他早已染上痢疾,但他从未向部队请假,完成生理需要后,他拉起裤子往回赶,耳边只剩呼呼风声,没有听到熟悉的战友说话声,也没听到枪炮的轰鸣。 他快步奔回阵地,发现整片前沿阵地空无一人,战壕中只有被雪盖住的空弹壳,还有几把丢弃的武器和未完全熄灭的硝烟,像刚撤下不久。 战友们已经按命令撤向主阵地,而他因为身体原因被落下了,更糟的是,他看到远处的山脚下,一排排美军正借着坦克掩护向上逼近,脚步整齐,手中武器闪着寒光。 潘天炎看了看身边,仅剩一支步枪、一挺机枪和几枚手榴弹,他开始在战壕里来回穿梭,把机枪架在较高位置,步枪藏在右侧工事后,用拆下的电话线串联起两两捆绑的手榴弹,埋在进攻路径上。 地形不利,阵地暴露在敌人视野中,但他身材瘦小,容易藏匿,当美军第一轮冲锋靠近阵地前沿时,他果断扔出两枚手榴弹,炸点精准,炸伤数人,美军队形被打乱,攻势暂缓。 他趁机快速移动位置,在另一个掩体处开了几枪,因为火力点分布不集中,敌人误以为遭遇的是一个连队,他利用这一误判,反复变换位置,时而射击,时而沉默,诱使敌人不敢贸然推进。 他不止一次冒着生命危险爬出战壕,从美军尸体旁取走步枪弹匣,地面冰冷,空气中混着硝烟和血腥味,他手上沾满雪泥与黑灰。 第二轮、第三轮冲锋相继而来,他凭借地形掩护和提前布置的爆炸点连续进行阻击,炸弹在敌军脚下爆炸,溅起的雪块夹着钢片向四周飞溅,阵地一侧被炸塌,他身上被飞石击中多处,但他仍在坚持。 美军调来迫击炮,对他所在位置进行覆盖打击,他把头盔紧紧扣在头上,整个人缩在一个狭窄弹坑里,数发炮弹在周边爆炸,泥土和冰块一起坠落,震得他耳鸣目眩。 一枚炮弹爆炸在不远处,冲击波将他掀出两米外,头盔变形,半边脸被擦伤,他短暂昏迷,等他再次睁开眼时,天色已暗,身边的战壕被炸得面目全非。 他继续坚持,第四轮到第九轮冲锋全部靠自己扛下来,他不是每一枪都命中,也不是每次都能从容躲避,但他每次都选择再多坚持几分钟,几次他几乎被敌人包围,靠临时挖出的掩体躲过了搜查。 白雪被炸点染红,一层层雪被脚步和炮火翻得凌乱,他的棉衣多处破损,冻得僵硬,他的手指肿胀僵直,仍咬着牙拉引线、扣扳机。 直到黄昏时分,增援部队终于赶到,主阵地传来熟悉的军号,志愿军部队反击,敌军退去,战斗结束后,统计结果显示,他一人守阵,打退九次冲锋,击毙敌人三十余名,重伤者超过百人,这个战果让所有人都感到震惊。 潘天炎没有讲过太多话,也没有事后自我夸耀,他的事迹被第38军记录,部队授予他“青年英雄”称号,他还在朝鲜方面获得一枚军功章,1953年,他在北京见到了毛主席。 退伍后,他回到湖北枝江,在粮食局工作,因为多年战场旧伤,身体每况愈下,1973年2月12日,他因病去世,年仅41岁,他的老家为他立碑,成为当地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一站。 这场因为腹泻错过撤退而导致的孤身守阵事件,在志愿军战史中留下深刻印记,他没有先进装备,也没有完善防线,但他用自己的经验、胆识和坚持,将一个本可能失守的高地牢牢守住,他所依靠的不是武器,而是意志。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宜昌市档案馆《潘天炎:抗美援朝的“青年英雄”》 澎湃新闻《【忆党史颂党恩跟党走 做党的好女儿】走近战斗英雄潘天炎》 中国军网《军报庆祝建党百年特刊|抗美援朝战争:气吞万里壮山河》
1951年1月28日,志愿军战士潘天炎因为肚子疼去附近的草丛解决,回来后却意外发
如梦菲记
2025-07-23 17:17:47
0
阅读: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