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7年,徐霞客偷偷宠幸了发妻侍女周氏,并怀了身孕,谁料,待徐霞客云游回家时,周氏已经被妻子卖了,她生下的孩子没有被认回,只是万万没想到,徐霞客能流芳百世全靠这个外姓儿子。 徐霞客是明代著名的地理学家和旅行家,他一生行万里路,留下了《徐霞客游记》这部煌煌巨著,但这部游记得以传世,很多人并不知道,其实是靠一个没有姓氏的儿子——李寄,用尽一生的时间整理出来的。 1617年,徐霞客三十多岁,刚刚失去了自己的原配妻子许氏,他伤怀不已,心情低落,许氏是个贤良女子,徐霞客一直对她有深厚的感情,许氏去世之后,府中留下了一名侍女周氏,是许氏从娘家带来的陪嫁,自幼在府中长大,熟读规矩,性格温顺。 因在许氏生前常伴左右,又识几个字,有时会帮徐霞客整理些散落的文稿,这一年春末,徐霞客仍沉浸在丧妻的哀伤中,周氏因长年侍奉许氏,言行举止间颇有亡妻影子,一次偶然的接触,使徐霞客将满腔的情感寄托在这个旧人身上,后来周氏怀孕了。 不久之后,徐霞客再次踏上远游的旅程,这一走就是三年,他对家中事无所过问,更不知府中会发生怎样的变故。 周氏的身体渐渐隆起,孕态日显,府中主母是徐霞客新娶的继室罗氏,此人出身富商之家,脾性强势,善于打理家务,但极其看重身份和家规。 罗氏在察觉周氏有孕之后,勃然大怒,她认为周氏不守妇道,更不容许一个婢女因怀子而动摇自己的正室地位,她没有等丈夫归来,就擅自做主,将周氏贱卖到江阴附近乡里。 卖身之时,周氏已有数月身孕,买下她的是一户李姓人家,是当地一名年近不惑未娶的秀才,见她可怜,便收留于家中。 第二年早春,周氏在一间茅屋中独自产下一子,李家虽未正式迎娶她,但为了避人耳目,仍给这个孩子起了名字,取名李寄,这个“寄”字,意味着这个孩子寄人篱下,无家可归。 三年之后,徐霞客风尘仆仆归来,他问起周氏,仆役们支支吾吾,最后才说她已不在府中,罗氏简单回应,说周氏被遣出府,孩子也早夭,徐霞客未再追问。 李寄从小在李家长大,李秀才并无子嗣,将他视作己出,教他读书识字,周氏一生清苦,在为人缝补浆洗之余,也教儿子做人道理。 李寄长到十三岁那年,李秀才病故,母子二人顿失依靠,周氏带他辗转搬至江阴近郊的小庵内,在庵中靠抄书为生。 李寄在十多岁的时候,从母亲口中知晓了自己的身世,他得知自己的生父是著名旅行者徐霞客,内心震撼,多年后他在书铺中偶见一本抄本游记,上面署名“霞客”,与母亲说法印证,便开始潜心研读这些文字。 他逐渐意识到,父亲的这些文字并非寻常游记,而是对山川地理的深入考察,里面记载着大量地貌、水系、溶洞与民俗的描写。 字字句句虽不华美,却充满对自然的敬畏与探索,他开始翻阅更多残本,想收集父亲留下的全部文字。 明末战乱四起,许多文人家藏书籍被焚,徐霞客晚年不幸遭遇变故,许多手稿丢失,他自己曾留下一句话,说山川之记不可堙没,但终究未见儿子一面便离世。 李寄开始四处走访,寻找父亲旧识、藏书之人、游历之地,那些年他风餐露宿,为了一张残页,走数百里山路,有时在废墟中找到半页纸,就如获至宝,他靠自己的知识,辨别地名方言,逐字整理父亲笔迹潦草的原稿。 到了康熙元年,他终于将所有搜集来的材料编纂成一部完整的《徐霞客游记》,这个版本文字通顺,标注详尽,前后贯通,是最早的系统版本,此书一经刻印,就在江南士子间广泛传阅,被视为地理与文学并重的奇书。 李寄从未以“徐”姓示人,也未被徐家接纳,他在世时籍籍无名,只靠教书糊口,直至他去世多年后,江阴文士在整理城中旧宅时发现墓志铭,证实了他的身世。 《徐霞客游记》之所以流传至今,被收入《四库全书》,并传至海外,被学界推为中国地理考察的先河,除徐霞客的远行与记述之外,更有一份沉默的坚守。 这份坚守来自一个未被承认的儿子,他用一生还原了父亲的远行轨迹,也使父亲的名字被历史铭记,徐霞客留下的是一部游记,李寄守住的是一段文化命脉。
被雅鲁藏布江水电站工程的神设计惊到了!南迦巴瓦峰到墨脱峡谷,垂直落差超700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