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中南大学学生王明健在毕业前一天,被两名神秘军人突然带走,签署一份保密协议后,他从此仿佛消失了,无论是家人还是朋友,都再也联系不上他。 王明健出生在湖北的一个普通家庭,从小就以刻苦好学著称,那时的中国百废待兴,王明健深知只有知识才能改变命运,凭着过人的毅力和才智,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中南大学,成为家人的骄傲,在大学期间,他醉心于矿冶专业的研究,很快脱颖而出,成为老师眼中最有潜力的学生。 1956年的一天,命运敲开了王明健的大门,就在他即将毕业之际,两位神秘的军人出现在学校,把他叫到了校长办公室,一份署有“绝密”字样的文件摆在了他面前,那一刻,王明健意识到,自己正面临人生的重大抉择,是做一个平凡的矿业工人,还是接受这个特殊的任务,为祖国的核事业奉献自己? 王明健没有丝毫犹豫,他明白,个人的命运在国家利益面前是多么渺小,他坚定地在保密协议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尽管他知道这意味着与家人和外界长期隔绝,就这样,怀揣着家人的牵挂和对未来的憧憬,王明健走进了原子能研究所的大门,开启了人生的第二重征程。 研究所的生活枯燥而艰辛,为了尽快掌握核心技术,王明健废寝忘食地工作,常常几天几夜不合眼,实验室里充满了放射性物质,危险无处不在,一次次的失败,一次次的尝试,王明健从未想过放弃,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他的不懈努力下,提炼铀矿的新方法终于诞生了,这一突破,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扫清了关键障碍。 然而,成果的背后,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代价,长期的辐射和超负荷工作,让王明健的身体饱受摧残,更让他痛苦的是,为了保守秘密,他不能与亲人联络,甚至在奶奶病重时也无法回家见最后一面,每每想到家人,王明健的心都像刀割一般,但他明白,自己肩负的是国家的重托,容不得半点软弱和后退。 1964年10月16日,当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上空绽放时,王明健和他的战友们热泪盈眶,他们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这朵“蘑菇云”,不仅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象征,也是无数科研工作者奉献和牺牲的结晶。 对许多人来说,参与原子弹研制已经是一生的巅峰,然而对王明健而言,这只是他科学报国路上的新起点,在之后的日子里,他继续留在研究所,投身于核能的和平利用研究,无论是技术攻关还是人才培养,王明健都挥洒着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祖国的核事业发展添砖加瓦。 三十年的风雨兼程,王明健的双鬓染上了白霜,1985年,当保密期限结束,他终于能够卸下肩上的重担,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站在家门口,王明健百感交集,儿时的伙伴已各自成家立业,昔日的小院落也破败不堪,最让他心痛的,是父母已两鬓苍苍,满面沧桑。 重逢的喜悦掺杂着愧疚和伤怀,王明健跪在父母面前,倾诉着这些年的心路历程,他不敢奢望家人能完全理解自己的选择,但父母的一句话却让他热泪盈眶,“儿啊,你是为国家做事,我们心里明白得很,爹娘是农民,不懂那些大道理,但把儿子培养成报效祖国的栋梁之才,我们这辈子值了!” 父母的话如一剂良药,抚平了王明健多年的创伤,他明白,自己的选择虽然带来了诸多遗憾,但却无愧于心,无愧于这个伟大的时代,回乡后的王明健并没有选择退休养老,而是继续着科学报国的事业,他发挥自己的专业特长,为家乡的矿产开发和环境保护建言献策,用实际行动回馈养育他的这片土地。 2020年7月,87岁的王明健在病榻上瞑目,弥留之际,他再次叮嘱家人,要把毕生的研究成果交给国家,哪怕只有一点价值,也要让它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贡献力量,王明健用自己的最后一口气,表达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诠释了一个共产党员的精神品格。 王明健的一生,是无数平凡英雄的缩影,在那个火红的年代,他们或是挥洒青春热血,或是隐姓埋名默默耕耘,但殊途同归,都融入了新中国奋进的洪流,家国情怀,铸就了他们的伟大,无私奉献,成就了民族的荣光。 信息来源:南方都市报——“两弹一星”功臣王明健韶关逝世,曾自创原子弹原料铀提炼方法
哲学家说,世上没有肮脏的照片,只有肮脏的眼睛
【14评论】【5点赞】
用户10xxx50
虽说是保密要求,但感觉不怎么地道,起码要给家人说一声,以后属于部队了,莫要联系,也联系不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