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

月下影婆娑 2025-07-24 11:19:06

2005年,山西一农民因为没钱住宾馆,在沙漠里将就过夜,没想到竟然因此发明了“无水植树”技术,不仅申请到了专利,还将这个技术推广到了国际市场!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寸草不生的大漠里种树,还几乎不用水,这事儿听起来就像天方夜谭。 可山西一个叫田新明的普通农民,不仅将这项技术变成现实,甚至推广出了国门。 田新明生在山西阳泉,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已经去世,没上几年学,他就被迫辍学。 不过,课本上描绘的西北大漠,倒是在他心里留下了一粒种子,让他对那片黄沙地有了念想。 1991年,17岁的田新明外出打工,跟着大部队来到了内蒙古,在这里,他亲眼见到,风沙能有多凶,水能有多金贵。 费老大劲浇灌的树苗,大多熬不过一个冬天,这番景象刺痛了他,一个念头从此扎了根,让树根自己找水,就能活下去。 为了让自己的想法变成现实,他开始了四处奔波,一边赚钱,一边找资料研究。 长年累月的奔波,他的身体就先亮起了红灯,积蓄花光不说,还跑废了九辆车,身边没人能理解他,都觉得他是魔怔了。 即使如此,田新明也没想过放弃,他在西北六省来回穿梭,四处请教专家,就想找到那个答案。 2005年,他一个人跑到新疆,租了块试验田,继续埋头种树,为了省钱,他连旅馆都舍不得住,就在野地里搭个塑料布帐篷睡觉。 谁知,正是这个简陋的帐篷,捅破了那层困扰他多年的窗户纸。 一天半夜,他被冻醒,无意中一摸帐篷内壁,竟然全是湿漉漉的水珠。 那一刻,田新明茅塞顿开,沙漠里昼夜温差大,空气里的湿气,原来能变成实实在在的水! 这个发现让他兴奋不已,可没人教他,起初,他试着把塑料布埋进沙里,结果风一刮,吹得无影无踪,后来他用石头压住,可没想到风又将沙子刮跑。 一次次的失败,砸进去数十万的投入,都没有把他劝退,他就这么日复一日地守在试验田里,琢磨每一个细节。 这一琢磨,就是二十五年,直到2016年,42岁的田新明终于拿到了他的第一个国家专利:“集水袋”技术。 就是用两个特制的塑料袋,像两堵墙一样紧紧夹在树干两侧,白天太阳一晒,袋子受热膨胀,互相挤压,严丝合缝地盖住树根,防止水分蒸发。 到了晚上天一凉,袋子遇冷收缩,中间便出现一道缝隙,形成的坡度正好能把空气中的冷凝水导向树根,这么一来,树苗脚下的沙土总能保持湿润,存活率自然大大提升。 这项土办法很快就显现出惊人的效果,中国林科院的徐先英教授听闻,主动带学生找上门,不仅和他一起深入研究,还给了他极大的技术肯定。 田新明在内蒙古阿拉善等地推广他的技术,成果很显著,种下300多万棵,存活率都在九十以上。 可田新明并没有选择停止研究,他反过来又盯上了自己发明的塑料袋,他研发的第四代集水袋,不仅耐高温、抗风沙,还能在九年后回收再利用。 如今,田新明的技术已经走出国门,中东地区,很多国家利用他的方式,在沙漠种树,竟然都奇迹般的存活下来。 回看田新明这大半生,从一个食不果腹的孤苦少年,到征服沙漠的治沙专家,他靠的是三十年的死磕。 他扛住的不只是风沙的炙烤,更有无人理解的孤独,他用近乎偏执的坚持,谱写了一曲凡人改变自然的赞歌。 信息来源:http://cnews.chinadaily.com.cn/a/202503/20/WS67dbaa21a310510f19eecbf8.html

0 阅读:8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

月下影婆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