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正准备吃午饭,一碗热气腾腾的饭刚端上桌,警卫员突然冲进来报告:“伟人来了!点名要见您!”饭碗还没放下,陈昌奉一激灵,连忙转身就跑,连饭都没顾得上吃。
那年的一天,山东潍坊军分区司令员陈昌奉刚端起一碗热腾腾的饭,警卫员冲进来喊:“伟人来了!点名要见您!”
只见他筷子一扔,军帽都来不及戴正,三步并作两步往外跑,那碗饭在桌上冒着热气,慢慢凉透。
这一幕后来成了当地流传的佳话,也让人好奇:一个军分区司令员,为什么听到领袖召唤会激动成这样?
要知道,陈昌奉可不是普通军官,12岁参加红军,长征时是毛主席的贴身警卫员。
1930年3月,朱德把这个机灵的“红小鬼”推荐给毛泽东时,他连自己名字都不会写。
毛泽东用树枝在地上教他认字,从“人”字开始,每天三个字,三个月后他就能抄电报了。
长征路上,毛泽东把最后一件羊皮大衣给他披上,在松潘草地教他用缝衣针试毒野菜,生死与共的经历,让1957年那碗没来得及吃的饭,成了最自然的反应。
那次会面发生在毛泽东视察山东期间,领袖突然问起“小陈来了没有”,工作人员赶紧通知潍坊军分区。
陈昌奉穿着旧军装赶来,毛泽东笑着打量他:“现在是军分区副司令员了,官不小嘛!
”两人聊起陕北挖野菜的往事,毛泽东忽然问:“你老家宁都的红薯干,还是那个味道吗?”这种家常话里,藏着27年的革命情谊。
陈昌奉的人生像一部浓缩的革命史,1929年,江西宁都的放牛娃为躲地主逼债参加红军,1934年背着毛泽东的灰布挎包踏上长征路。
1935年警卫班长胡昌保为保护毛泽东牺牲时,他亲眼看见领袖含泪为战友盖上最珍爱的毛毯。
次年,进延安抗大,毕业时毛泽东送他一支缴获的派克钢笔,后来授上校军衔时,他坚持按标准领取待遇,每个阶段都刻着毛泽东的印记,难怪听到召唤时,吃饭都成了次要的事。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谊,在今天看来尤为珍贵,1986年弥留之际,71岁的陈昌奉还在念叨:“26日,主席的生日快到了……”病重时他执意去北京,在毛主席纪念堂对着水晶棺敬了最后一个军礼。
在档案和大事记之外,正是这些鲜活的细节让历史人物变得立体,陈昌奉的故事之所以动人,正因为它展现了革命者之间朴素而深厚的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