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潜艇里工作有多难熬,拿工资来证明,潜艇兵的工资,是按小时计算的。   麻烦看官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7-29 20:15:14

在潜艇里工作有多难熬,拿工资来证明,潜艇兵的工资,是按小时计算的。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地球的某个角落,有一群人常年生活在百米深的海水下,他们的“家”是一个没有窗户、没有阳光、没有新鲜空气的密闭铁壳子,这个铁壳子,就是潜艇,他们的工作,简单说,就是守着这座移动的钢铁堡垒,在海底悄无声息地穿行,有时一待就是三个月,这是一份收入按小时计算的职业,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能悠闲地坐着数钱,相反,每一个小时,都可能是对身体、心理、技术极限的挑战。   潜艇兵的工资为什么按小时算?因为这份工作,时间不是在流逝,而是在燃烧,潜艇一旦出海,就处于一种高度戒备的状态,不分昼夜,任务随时可能发生变化,每一小时都被清晰记录,作为补贴计算的基础,除了基础工资,还有各种津贴:潜艇津贴、深潜津贴、战备津贴、高温津贴……这些叠加起来,构成了潜艇兵“时薪高”的原因,但如果有人觉得这是一份轻松挣钱的好差事,那他一定没看过潜艇兵的生活。   在潜艇上,空间的狭窄是一切困难的起点,潜艇虽然外观看起来庞大,但里面被各种设备占据得满满当当,人能活动的空间极其有限,过道只能容纳一个人通过,如果迎面走来一个战友,就必须侧身擦肩而过,每一张床的宽度不到半米,翻个身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会撞到上铺的钢板或者一旁的仪表管道,床铺还不是每人一张,而是多个人轮流使用,称作“热铺”,一个人刚起来,另一个人就得立刻躺下,床单还带着前一个人的汗味和体温,这不是夸张,而是日常。   高温是另一种常态,潜艇内部因为密封性强,再加上核反应堆和一系列设备持续运行,热量根本散不出去,舱内温度常年维持在35度以上,动力舱能达到40多度,人一进去,就像进了蒸笼,工作服永远是湿的,汗水浸透衣领和背部,黏糊糊地贴在皮肤上,人在这种环境下干活,体力消耗极快,走几步路就能感到一身湿热和头晕,即便如此,任务来了也得马上执行,没有喘息的余地。   在这种热浪滚滚的环境中,还有一种更隐蔽的折磨:噪音,潜艇不是安静的地方,哪怕它对外界保持绝对隐蔽,对内部人员来说却是一个“全天候噪音舱”,螺旋桨转动的低频轰鸣、柴油机的震动、水泵和空气压缩机的持续运作声,这些声音在金属舱壁中反复反射、交织,形成一种永不停歇的背景噪音,实测噪音值常年在85分贝以上,相当于闹市区十字路口的水平,刚下艇的新兵常常耳鸣不止,老兵则普遍有或轻或重的听力损伤,休息时也无法安静地睡觉,很多人是靠着这种轰鸣声硬生生地练出一种“震动入睡”的本领。   在潜艇上,连呼吸都需要被精细管理,密闭空间里百来人呼吸产生的二氧化碳必须被及时清除,否则很快就会超标,潜艇靠电解水制氧,维持舱内氧气浓度在18%左右,比陆地低不少,战士们常常会感到胸闷、呼吸困难,更换二氧化碳吸附剂时,那股刺鼻的化学气味能让人眼泪直流,但必须有人顶着这味道完成操作,空气中还混杂着各种气味:汗渍、柴油、机油、食物、消毒剂……这些味道混在一起,形成一种潜艇特有的“深海气息”,新兵刚上艇时常常忍不住恶心,时间久了才慢慢适应。   生活上的一切,都要讲究节奏和精算,淡水有限,每个人每天的用水量都有严格限制,能刷牙已属幸运,洗澡则是奢望,一个月洗一次头是常态,多数时候只能靠湿巾简单擦拭身体,厕所的设计精密且复杂,使用前必须按顺序操作多个阀门,万一顺序错了,后果很可能就是排泄物倒灌,不仅尴尬,更可能影响整个舱段的空气质量,在战备状态下,厕所甚至会被锁闭,所有人只能强忍不适。   与外界的隔离,是潜艇兵最难适应的心理挑战,出海任务期间,信号完全中断,无法与家人联系,也不能知道自己所在的位置,没有阳光,没有时钟概念,时间仿佛失去了意义,很多人靠着任务表和轮班制度维持生物钟,但昼夜颠倒的生活很容易打乱人的情绪,长期处在这种压抑的环境中,容易出现焦虑、烦躁、甚至抑郁的症状,部队会安排一些文体活动,比如棋类比赛、电影放映或者读书角,有经验的艇长还会组织智力训练,用高难度题目转移注意力,但这些只能缓解,不能根除,有些战士在下艇后,还需要一段时间心理恢复,才能重新适应地面生活。   饮食方面,看似丰富,实则单调,刚出海时还能吃到新鲜蔬菜和水果,但这些物资最多维持两周,之后就是罐头、脱水蔬菜、即食食品的天下,潜艇不能明火,只能用电设备加热食物,高温环境下,人的胃口本就差,罐头的油腻味和脱水菜的寡淡更让人食欲不振,但为了维持体力,哪怕没有胃口也得硬塞几口,有些艇员会随身带点巧克力或压缩饼干,作为补充能量的“救命食粮”。   信息来源:央视新闻——成为一名潜艇兵要克服哪些困难?三维画面带你沉浸式体验    

0 阅读:79

猜你喜欢

一桐评这个去

一桐评这个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