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甘肃5个孩子在大佛寺玩捉迷藏,一孩童藏身佛像时,大殿后墙突然出现一道暗门,进入暗门后,顿时惊得目瞪口呆,眼前竟是一间密室,摆放着12个木柜!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5年的夏天,甘肃张掖的阳光像火一样烤着大地,大佛寺却依旧静静地坐落在城边,那时候的寺庙并没有现在这样整洁光鲜,游客稀少,香火也不算旺盛,走进寺里,能看到一些年久失修的痕迹,墙皮剥落,香案积灰,蛛网挂在角落,可这并没有阻止附近孩子们把这里当作天然的游乐场,他们在佛像前跑跳,在偏殿里玩捉迷藏,没人觉得这有什么不妥。 那天午后,几个孩子在大殿后面玩得正欢,其中一个为了躲藏钻到了佛像后面,那尊佛像巨大,背后有些看似不起眼的缝隙,孩子一边挤一边用手撑着墙壁,结果墙竟然发出“咔哒”一声轻响,随后,一块墙面缓缓移动,露出一道缝隙,这意外让孩子吓了一跳,却也勾起了更大的好奇心,他试着推了推,墙面竟然继续滑开,露出一个黑漆漆的暗道。 孩子们并没有立刻跑开,而是一个接一个地钻了进去,他们摸着墙壁走进那间密闭的房间,里面的空气闷沉,四周沉寂得能听见心跳,靠墙整齐地摆着十二个大柜子,木头已经变得暗沉,铜扣发黑,表面还有些斑驳的漆皮,地上积着一层厚厚的灰,走动之间扬起尘土,飘在阳光斜照进来的缝隙里。 他们小心地打开其中一个柜子,一股陈年旧物的气味扑面而来,里面整齐地排着一摞摞手卷,用油布包裹着,绳子已经干裂,其他柜子也被一一打开,里面有些是铜佛像,有些是包裹严密的经书,还有一些柜子里放着金属法器,像是镶嵌着绿松石的金刚杵和铜铃,最令人惊讶的是几枚银币,表面刻着奇怪的图案和文字,看上去不像是中国的钱币。 这些孩子并不知道自己发现了什么,只觉得像找到了一个藏着奇珍异宝的神秘空间,他们回家后把这件事告诉了大人,很快,消息传遍了整个小城,寺庙的僧人最先赶到现场,见到那些柜子和里面的物品后神情变得严肃,当即通知了地方文物管理部门。 几天后,省里的文物专家带着工具和相机赶到寺庙,他们进入密室,逐一清点柜子里的物品,做了详细记录,有的经卷已经发黄,但字迹依然清晰,几件佛像雕工精细,表面虽然有些剥落,但整体保存完好,专家们发现,这些藏品的年代跨度极广,从西夏时期到元明清都有,尤其几卷带有西夏文字的经书极为罕见。 一卷被多层布包裹的经书引起了特别关注,打开后,里面是西夏文写成的《慈悲三昧水忏》,字体清秀,纸张厚实,保存状态极佳,这类文献在全国范围都极为稀少,能完整保留下来的几乎没有,专家们判断,这批文物应该是在历史动荡时期被僧人有意隐藏,目的是为了避开战乱和毁坏。 柜子里还发现了一些银币,其中几枚背面有中亚和波斯的文字和纹饰,这类钱币的出现证明了张掖在古代作为丝绸之路节点的重要性,当时的贸易不只是丝绸和香料,还有宗教、思想和文化的交流,这些外国钱币与汉传佛经放在一起,本身就是历史交流的见证。 研究人员还注意到一个现象:这些木柜并没有锁,密室的保护依靠的不是锁具,而是机关,工程人员检查后发现,密室的入口机关藏在佛像掌心,需要特定的重量和角度才能触发,经过测算,机关被激活的重量正好接近孩童体重,也就是说,这个密室设计之初,就考虑了触发者必须是轻盈、天真的存在,或许这是一种象征性的设定,仿佛在提醒后人:只有纯净之心,才能开启尘封的记忆。 这次发现让张掖大佛寺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焦点,密室被仔细测绘,所有藏品都拍照、编号、登记,然后被运送到省博物馆的特殊展出区,与此同时,大佛寺也启动了大规模修缮工程,墙体加固、屋顶重修、壁画修复,所有工序都尽量保留原貌,不做过度翻新,专家和工匠们通力合作,力求在保护历史的同时,也让现代人有机会亲近这段文化。 这批文物的发现不仅是考古意义上的突破,也唤起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关注,当时很多学校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了解文物背后的故事,不少市民也自发来到修缮现场,希望能亲眼看看那座曾经藏着密室的佛像。 几年后,文物已安置妥当,密室也被重新封闭,大佛寺恢复了宁静,但那段有关密柜和孩子的故事却成了张掖人口中的传说,每逢讲到寺庙的历史,总有人提起那年夏天的发现,说起那几个无意中揭开尘封过往的孩子,那不是一个关于宝藏的故事,而是一段文化如何在岁月中被隐藏、被守护,最终被唤醒的过程。 信息来源:中国文物报1987年《大佛寺出土文物报告》
去河南逛少林寺要花多少钱?门票80,寺院里的斋饭,两菜一汤,一人消费50,
【28评论】【1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