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国大问题:立陶宛凭啥被骂 “欧洲淫窟”?背后真相太扎心。 提起立陶宛,有些人可能有点印象,毕竟这个小国在国际上“反华”的声音金可不小,除了这以问题,立陶宛在欧洲还有个不光彩的标签 ——“欧洲淫窟”。 这个中欧小国人口刚过 270 万,却成了欧洲性剥削犯罪最猖獗的地方之一,人口贩卖、强迫卖淫案件频发,连欧盟委员会都多次点名批评。 这背后藏着的,是一个国家发展跑偏后的无奈与悲哀。 立陶宛的性犯罪问题,从数据上就能看得触目惊心。欧盟统计局最新报告显示,立陶宛每 10 万人中发生的性剥削案件多 8.7 起,是欧盟平均水平的 3 倍多。 当地警方去年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一个犯罪团伙在两年内就拐卖了 120 多名女性,其中不乏未成年少女,这些人被强迫在立陶宛境内及周边国家卖淫,稍有反抗就会遭受毒打。 更让人揪心的是未成年受害者的数量。立陶宛儿童权利保护机构统计,去年报案的未成年性剥削受害者有 237 人,平均每 3 天就有 2 名孩子陷入魔爪。 这些孩子大多来自贫困家庭,有些是被家人以 “找工作” 为由卖掉,有些则是在放学路上被强行掳走。 犯罪团伙会给她们注射毒品、拍摄裸照,用各种手段摧毁她们的意志,让她们沦为赚钱工具。 这种乱象的背后,是立陶宛经济低迷带来的连锁反应。1991 年独立后,立陶宛经济一度依赖重工业,可随着苏联解体后的产业断层,大量工厂倒闭,失业率飙升。 现在立陶宛的月平均工资刚过 1500 欧元,在欧盟垫底,很多家庭连基本生活都难以维持。贫困成了犯罪的温床,有些父母为了还债,甚至会主动把女儿 “送” 给犯罪团伙,这种绝望让人难以想象。 地理位置也让立陶宛成了犯罪团伙的 “优选之地”。它位于波罗的海东岸,与俄罗斯、白俄罗斯接壤,又紧邻波兰、拉脱维亚等国,边境管控相对松散。 犯罪团伙利用这一点,把立陶宛当成人口贩卖的中转站,从白俄罗斯、乌克兰拐来的女性,先在立陶宛 “培训” 控制,再转运到西欧国家。 欧盟边境管理局的报告显示,途经立陶宛的跨境人口贩卖案件,占整个中东欧地区的 24%。 法律执行的疲软更是让犯罪成本低得可怕。立陶宛虽然在法律上规定性剥削最高可判 15 年,但实际判决却宽松得离谱。 当地司法部数据显示,去年性剥削案件的平均刑期仅 2.3 年,超过 60% 的罪犯能获得缓刑。 更讽刺的是,有些警察还和犯罪团伙勾结,通风报信、收受好处,受害者就算报了案,也很难得到公正处理。 社会观念的扭曲也助长了这种歪风。在立陶宛一些地区,“买卖女性” 被当成 “正常生意”,甚至有专门的 “中介” 在网上公开招揽 “客户”。 有些酒吧、夜总会明着做生意,暗地里却在进行性交易,老板会给当地官员 “上供”,以此获得庇护。这种全社会的麻木和纵容,让性剥削犯罪像毒瘤一样蔓延,很难根治。 对比周边国家,立陶宛的问题显得格外突出。同样是波罗的海国家,拉脱维亚和爱沙尼亚的性犯罪率虽然也不低,但通过严格执法和社会救助,情况正在好转。 拉脱维亚建立了专门的受害者庇护中心,为获救女性提供心理辅导和技能培训;爱沙尼亚则加大了对犯罪团伙的打击力度,去年有 5 个大型贩卖团伙被端掉。 而立陶宛在这方面的投入少得可怜,全年用于受害者救助的资金还不到 GDP 的 0.01%。 欧盟的援助也没能真正解决问题。这些年欧盟给立陶宛拨了不少专项基金,用于打击人口贩卖和性剥削,但资金的使用效率却很低。 有调查显示,超过三分之一的援助资金被挪用,有些甚至流入了官员的私人腰包。 旅游业的畸形发展也加剧了性犯罪问题。立陶宛为了吸引游客,对 “红灯区” 采取放任态度,维尔纽斯老城区的不少小巷里,明目张胆的卖淫活动随处可见。 有些旅行社甚至推出 “特色旅游套餐”,暗地里提供性服务。这种 “以性谋财” 的短视行为,让立陶宛的国际形象一落千丈,也让更多犯罪团伙盯上了这块 “肥肉”。 当地女性的地位低下,更是让性剥削有了生存的土壤。 立陶宛的性别平等指数在欧盟排名倒数第五,女性就业率比男性低 18%,平均工资比男性少 25%。在很多家庭里,女性被当成 “附属品”,遭遇家暴、虐待的情况屡见不鲜。 现在的立陶宛,陷入了一个恶性循环:经济低迷导致贫困,贫困催生犯罪,犯罪又进一步破坏经济环境,让外资望而却步。 年轻人大量外流,全国 18 - 35 岁的人口中,每 5 个人就有 1 个在国外打工,留下的人要么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要么被犯罪团伙拖下水。 这种看不到未来的绝望,让整个国家都弥漫着一股压抑的气息。 信息来源:外交部:立陶宛在人权领域劣迹斑斑_齐鲁网
太佩服了,一架从荷兰阿姆斯特丹起飞的欧洲航班上,因有中国乘客需要中文播报,正好飞
【2评论】【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