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录一再降分,降了120分录本科生,考了400、500分的学生和考了300多分学生进同一所学校,努力了半天,还有个啥意义? 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 主要是俩原因: 一是有些民办学校一开始太贪心,学费定得死贵,分数也卡得高,结果没多少人报,招不满了,就只能一降再降,跟跳楼大甩卖似的。 二是政策给的弹性太大,没把分数线卡死,给了学校瞎折腾的空间,才让这种先抬价再降价的戏码上演。 即便是这样,一些民办高校已经开始面临生存的危机了。他们不管咋样折腾,往后生源都是一个很大的问题,能不能生存两说呢? 目前这种乱象也不会一直这样。 现在浙江已经在试“综合评价”了,不光看分数,还看面试、竞赛、平时表现,就是想改改一考定终身的评价。 以后政策可能会越改越合理,比如一开始就把分数线定得靠谱点,少搞这种大起大落的补录。 补录降分是暂时的混乱,确实让人憋屈,但努力的价值不止于这一次考试。底子厚了,以后的路总能走得更稳当些。 大家对这个现象怎么看?
梅新育再发声!这次是对杨某事件进行评价。对杨某事件给母校武大造成的影响,梅新育
【92评论】【25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