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让张孟谈很不理解,赵家在晋阳之战之所以能够成功翻身,张孟谈功不可没。 就在智伯水淹晋阳的时候,当时大水在外距城墙头不过三尺,在内粮食已经吃尽,已经到了易子而食的地步。 晋阳城危在旦夕,赵襄子已经被逼的几乎崩溃。这时正在张孟谈献计,并连夜出城,去联络韩家、魏家,促成了三家暗中结盟反抗智氏。 可以说,没有张孟谈,就没有后来的赵国。 张孟谈满心认为此次封赏,自己必定为第一功臣,但是想不到赵襄子却把高共排在第一。 张孟谈很不理解,他愤愤不平地对赵襄子说,当初晋阳被围,高共寸功未立,您怎么能将他排在功臣第一位呢? 赵襄子回答,晋阳城破危在旦夕的时候,众位家臣都没有懈怠,只有没有忘记做臣子的礼节,因此把高共作为功臣第一。 听到这番话,张孟谈是什么反应,史书没有记载,不过从他后来辞官归隐的情况看,赵襄子的这套理论显然没有说服他。 或许通过此事,也让他看到了官场和权力的本质,不管你功劳有多大,再怎么能干,发挥的作用多么重要,但在领导眼里都是你应该做的,真正决定你命运的是领导的喜好。 所以,在张孟谈看来,自己再怎么在赵家干,也没有什么意义,辞官归隐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不过故事还没有结束,赵襄子很快就自己打脸了。 因为晋阳之战中,赵、韩、魏三家瓜分智氏的土地,赵家分的最多,韩、魏两家不服气,联合齐、楚两国来攻打赵国。 赵襄子没有办法,不得不拉下脸皮,又来求张孟谈出山。张孟谈还是非常仗义,没有给老领导脸色。他坐镇赵国,让妻子出使楚国,让长子出使韩国,让次子出使魏国,让小儿子出使齐国,这样四家都因为对方已经和赵国和解,以致互相猜疑,最终四国伐赵也就不了了之。 不得不说,张孟谈虽然知名度不高,也是神人一个,不仅自己口才了得,帮助赵国两次转危为安,就是妻子、儿子们也都个个不简单,能够出使他国,可以说得上是一个外交世家。 赵襄子无疑是自作聪明,他的这套理论在春秋或许还行,到了战国这个大争之世,已经行不通了。
曹参当上宰相后,一天到晚忙于饮宴,闲散的很,从来没见他勤于政务;汉惠帝就不太满
【3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