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觉醒来,浙江大学和上海大学都沉默了,当年王兴兴因英语差被浙大拒之门外,转而去了

万事浮华 2025-08-06 10:06:09

一觉醒来,浙江大学和上海大学都沉默了,当年王兴兴因英语差被浙大拒之门外,转而去了上海大学读研,如今,他创办的宇树科技因四足机器人火了,连带他与两校的故事也被扒出。   2025年2月,浙江大学机械学院悄悄撤下了“英语不过线不予录取”的招生公告,这则消息在网上炸开了锅。   网友们很快扒出,这或许和一个叫王兴兴的人有关,十年前,正是这个英语差2分的年轻人,被浙大挡在了门外。 十年前,王兴兴报考浙江大学机械专业研究生,总分上线了,可就因为英语差两分,愣是被浙大拒之门外,这要是放在现在,估计得有不少人跳脚——两分而已,至于吗?可在当时,浙大那可是铁了心要守着“英语不过线不予录取”的规矩,任你其他科目多拔尖,英语不达标就是不行。 没办法,王兴兴只能调剂到上海大学,继续他的机器人研究,谁能想到,十年后,他创办的宇树科技凭借四足机器人火遍大江南北,甚至登上了春晚和冬奥会的舞台,这时候再回头看,浙大当年的决定,多多少少有点“看走眼”的意思。 这剧情反转得比电视剧还精彩,而当浙大机械学院撤下那则公告时,网友们立刻联想到王兴兴的故事——这哪里是简单的政策调整,分明是一场迟到十年的“认错”。 作为国内顶尖高校,浙大对英语的重视本无可厚非,国际学术交流、前沿技术文献研读,都离不开英语这个工具,但问题出在“一刀切”的刚性标准上。 王兴兴的例子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应试教育的弊端:一个能自主研发四足机器人核心技术的天才,却因为英语差2分被淘汰,这不是人才选拔,而是用同一把尺子丈量所有树木的高度。 更讽刺的是,浙大机械学院2024年还加码英语门槛,要求考研英语升级为六级425分,结果不到一年就被现实“打脸”,不得不撤下公告,这种政策反复背后,是高校在传统评价体系与创新人才需求之间的挣扎。 再看看上海大学的“智”,王兴兴能在上海大学崭露头角,绝不是偶然,他的导师贾文川在复试时,一眼相中他带来的机电作品,看重的是“极客精神”而非考试分数。 这种选人眼光,折射出上海大学在研究生培养上的务实——他们更愿意给有真才实学的学生机会,哪怕英语成绩不那么亮眼。 上海大学的未来技术学院、钱伟长学院等创新培养模式,也印证了这一点:打破学科壁垒,用挑战性项目驱动学生成长,让真正有创造力的人脱颖而出,这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气度,正是王兴兴能从实验室走向创业巅峰的关键。 但咱们也不能把问题简单归咎于浙大,英语在学术领域的重要性毋庸讳言,大疆创新机械岗74%的录取者雅思6.5以上,HR直言看不懂ASME标准直接淘汰,这说明在高端制造业,英语仍是绕不开的门槛。 浙大调整政策,并不意味着否定英语的价值,而是要在“工具”和“人才”之间找到平衡点,就像教育专家说的,高校有自主权决定评价标准,但不能把英语学习妖魔化,更不能忽视其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 这场风波其实揭示了一个时代命题: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新兴领域,传统的“考试型人才”正在被“创新型人才”取代。 王兴兴的成功,靠的不是英语证书,而是把200元成本的双足机器人做到9.9万元人形机器人的技术突破,是用航模电机替代昂贵液压系统的颠覆性思维。 这种能力,恰恰是未来产业最稀缺的,高校如果还抱着“唯分数论”不放,就可能错失下一个改变行业的天才。 不过,咱们也得理性看待政策调整,浙大撤下公告,不代表英语从此不重要了,从国际硕士招生要求来看,浙大对英语的重视依然存在,只是在国内招生中更注重综合能力。 这种调整,是对“人才多元化”的妥协,也是对时代需求的回应。毕竟,当四足机器人能爬泰山运货、人形机器人能与GPT大模型结合时,我们需要的是能把创意变成现实的实干家,而不是只会考试的“做题家”。 王兴兴的故事不该只是个例,它提醒所有高校:真正的人才培养,应该像上海大学那样,给有梦想的年轻人提供土壤、阳光和雨露,而不是用僵化的标准把他们挡在门外。 浙大的政策调整,是一个好的开始,但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起动态的、包容的评价体系,让每个“王兴兴”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舞台。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不是培养符合标准的“产品”,而是点燃照亮未来的“火种”。

0 阅读:102
万事浮华

万事浮华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