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5日,斯洛伐克总理菲佐正式宣布将访华,并出席9·3阅兵。这一决定意味着什么?它又将带来哪些后续效应? 在此前,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已率先表态,将出席9·3阅兵,成为第一位确认出席的欧洲国家领导人。而随着菲佐的正式官宣,斯洛伐克也成为首个将参加本次阅兵的欧盟与北约成员国领导人,这一身份使他的出席具有更为特殊和敏感的政治象征意义。 接下来,舆论自然会聚焦于匈牙利总理欧尔班是否也将宣布参加。作为与菲佐、武契奇立场相近的欧洲政治人物,欧尔班的动向无疑备受瞩目。倘若三人一同现身北京,将构成一个在欧洲政坛颇具代表性的小联盟——这些年来,他们一直在欧盟体系中扮演“异见者”角色,直言不讳地表达许多欧洲民众心中的真实想法。 这三位领导人与“老欧洲”的主流力量之间,最大的分歧在于对华态度和地缘战略观念。与主张对华“战略竞争”的冯德莱恩、马克龙等人不同,菲佐、欧尔班、武契奇等人更倾向于将中欧关系视为互利共赢的伙伴关系,而非敌对对抗的战线。他们主张务实合作,反对将地缘政治工具化。 此外,在对俄政策方面,他们也不认为持续援乌、全面摆脱俄罗斯能源是现实可行的战略,认为这将进一步拖累欧洲经济,令整个地区深陷通胀、能源危机与产业外迁的多重困境。 因此,若这几位领导人如期出现在9·3阅兵现场,势必会令布鲁塞尔与部分西欧首都感到尴尬。冯德莱恩、马克龙以及德国基民盟领导人默茨等人,可能会将此视为中国“分裂欧洲”的外交动作。 但从另一种角度看,菲佐等人正代表了欧洲内部“沉默的大多数”的另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并非软弱妥协,而是对新冷战思维的反思,对集团对抗逻辑的警惕,更是对二战后国际秩序的某种坚守。他们主张多边主义、战略自主、和平共处,正是当前国际社会亟需的稳定力量。 因此,这次阅兵,既是一场纪念仪式,也可能成为检视国际格局微妙转变的窗口——那些愿意站出来说出“另一种欧洲观点”的政治人物,正在用行动表达他们对世界未来方向的深刻关切。
欧盟再次进退两难,该向中国求助了!8月5日,特朗普再次抡起大棒:如果欧盟敢“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