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见,许大师,再也不见!这几天,有位许先生去世了,他虽然亡故在美国,却在大陆掀

庚黑星君 2025-08-07 01:48:21

再见,许大师,再也不见!

这几天,有位许先生去世了,他虽然亡故在美国,却在大陆掀起了一股子“热潮”。1930年,许倬云出生在福建厦门。许家是书香门第,早在乾隆年间便从福建迁至无锡。许父名曰许伯翔,从曾国藩在南京创立的江南水师学堂毕业后,由于彼时人才紧缺,18岁就当上了炮艇副长官。后来,许家跟随凯申公逃往台湾。

1949年,许倬云成功考上台湾大学,他原本想进是外文系。校长傅斯年看了他的成绩,建议其改读历史系。一年后,许倬云转至历史系,从此将历史研究当作自己一辈子的职业。台大毕业后,许倬云得到了“低调俱乐部”成员胡适的帮助,成功拿到奖学金,去芝加哥大学深造,攻读博士。其导师是号称美国第一代研究中国学问的专家顾立雅(Herrlee Glessner Creel,1905-1994年)。此人被誉为20世纪美国最具影响力的汉学家之一,专注于中国上古史、古文字学及早期思想文化研究。他长期执教于芝加哥大学,并担任东方语文系主任,奠定了该校中国及东亚研究的学术基础。笔者在汉语基督教研究网上找到了顾立雅的一些著作简介,其名列118位。

顾立雅的朋友圈也值得留意。1930年代,顾立雅在北京留学期间广泛结交中国一流学者,如傅斯年、顾颉刚等,过从甚密。顾颉刚是疑古派,就是说“大禹是条虫”的人,伙同国外将中国的历史“拦腰斩断”的剧院魅影中也有他飘忽的身影。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大搞历史虚无主义,挖祖坟,“欲亡其国,先亡其史”。说他们是急先锋,应该不为过。

1962年,32岁的许倬云返回台湾,在中央研究院的历史语言研究所、台湾大学找了份工作。1970年,许倬云又去美国,在匹兹堡大学当访问学者,为自己继续镀金。1999年,许倬云在匹兹堡大学结束教学生涯,正式退休。从此以后,他一门心思扑在给民众普及历史上。他说:“我想啊,老百姓关心生活上的事儿,咱们学历史的就得给说清楚。”这就是他创作《万古江河》的出发点:试图通过文化的视角,来讲讲“中国”是怎么形成的。他想通过这样的举动来影响更多人,就跟当年的传教士一样。

许倬云还公开表示,我对伟大人物已不再有敬意与幻想。有支持派立即跳出来拍手称道:"早该扒掉英雄的貂皮大衣了!"为了证明他们的行为有理,他们装模做样拿着放大镜找华盛顿的奴隶主身份、拿破仑的秃顶焦虑症,还把丘吉尔酗酒、林肯抑郁当常识教。但他们却对殖民者的黑历史讳莫如深。然而,反对一方则表示,没有英雄的民族就像没放盐的菜!有大学教授在社交平台上质问:“按这逻辑,我们是不是该把岳飞从教科书里踢出去,改教秦桧的职场生存法则?”需要指出的是,“伟大人物”除了包括民族英雄以外,还包括伟人。

伟大人物,简写为两个字,就是“伟人”。对不起,伟人像秦始皇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他们都是以凡人之躯、历尽艰辛与沧桑成就的华夏祖龙。而我们则是在祖龙们庇荫下长大的孩子,让我们忘却记忆,忘却来处,忘记自己根与魂,我们做不到。饮水,尚且要思源呢!更何况做人?有人说,这位许先生是个大师,还将其作品推荐给领导们阅读。当时,听到这话,笔者的内心不禁陡然一沉。还有人穷吹523,甚至将其引至领导们的家属面前,利用信息差去蛊惑对方,心里能不陡然一沉么。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研究舆论战、网络战、信息战的人很多,搞精神控制的人也不少,咱们一定要睁大眼睛,兼听则明。许先生的作品到底如何?平心而论,治学水平真没有宣传的那么高,历史认知非常局限,基本跳不出西方叙事,也不过是围绕西方中心论打转转而已。有读者朋友在认识了西方伪史之后,买来许先生的书一读,反馈回来的信息是:原本以为许倬云的书会很不错,买来一读才发觉并非如此,就个人而言,对他的感觉着实不怎么样。

在李敖的眼中,许先生是舔学阀上位的。且来看看李敖的叙述和回忆。

您一路走好,不送!

0 阅读:1
庚黑星君

庚黑星君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