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

风城春史呀 2025-08-07 10:29:24

1949年9月30日,毛泽东以575票当选主席,距离“满票”缺了一票,周恩来找到主席,向他汇报了这个情况,毛主席回答:“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没关系。”

那年北京秋高气爽,中南海怀仁堂内灯火通明,而此次前来的662人身份尤为特殊。

他们分别来自全国各党派、各团体、各民族的代表,最重要的是,他们肩负着四亿五千万中国人民的重托,即将完成一项载入史册的使命。

会场里摆放着红绸覆盖的投票箱,代表们手中的选票印着576个候选人的名字。

按照《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的规定,这次选举将产生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

在开始之前,工作人员不断反复核对名单,确保每位代表都领到了印着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候选人姓名的红色选票。

下午三点整,周恩来走上主席台宣布投票开始,以会议秘书长的身份主持这场历史性选举。

他特意提醒代表们:"这是真正民主的选举,各位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投票。"话音未落,会场响起经久不息的掌声。

计票工作持续了整整两个小时,当周恩来拿到最终结果时,发现毛泽东以575票当选,距离全票通过仅差一票。

得知此事,在场工作人员瞬间愣神,紧接着就开始有人提议重新核对选票,在他们心中或许觉得那一票必属于毛泽东。

然而,令所有人诧异的是,这一提议刚被提出就被周恩来制止,然后,就看着他拿着选举结果走向正在休息室的毛泽东。

当毛泽东听完汇报,随手弹了弹烟灰笑道:"代表们有权选毛泽东,也有权不选毛泽东,缺一票就缺一票,这才叫民主嘛。"

不可否认的是,一票之差恰恰证明了选举的真实性,而毛泽东随意的回答也着实令人佩服。

选举结果公布时,会场响起雷鸣般的掌声,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56人当选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委员。

值得注意的是,名单中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占比接近半数,经济学家马寅初、教育家张澜、作家郭沫若等各界代表都位列其中,充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倡导的多党合作理念。

当天傍晚,全体代表移步天安门广场举行人民英雄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亲自执锹铲土时,现场摄影记者记录下了历史性的一幕。

只见毛泽东特意绕到纪念碑背面,为那些不曾留下姓名的英雄培土,此举动恰好和他对待缺那一票的态度如出一辙:尊重每一个个体的选择。

历史档案显示,那次选举采用的是无记名投票方式,代表中有刚从战场归来的将军,有跋山涉水赶来的少数民族首领,也有冲破重重阻挠回国的海外侨胞,他们用手中的选票,共同勾勒出新中国的政治蓝图。

中央档案馆保存的会议记录显示,有代表在选票上特意注明:"这一票不投给任何人,留给未来的监督权。"

当夜幕降临,怀仁堂内的灯光依然明亮,代表们三三两两走出会场,有人兴奋地讨论着第二天的开国大典,有人默默凝视着手中的会议手册。

他们或许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参与的不仅是一次投票,更是一个古老文明向现代国家转型的关键时刻,那575票与1票之间的故事,就此镌刻在历史的丰碑上。

七十多年后回看这场选举,最珍贵的或许不是全票通过的圆满,而是那一票缺失背后的深意。

0 阅读:229

猜你喜欢

风城春史呀

风城春史呀

于高山之巅,方见大河奔涌; 于群峰之上,更觉长风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