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卫强行索要天价赔款,竟让中国为美国买单,中方当场拍桌子:绝不当替罪羊! 在世界卫生组织的会议桌上,当一份旨在弥补6.5亿美元巨额亏空的方案被摊开时,空气仿佛凝固了。 该方案的核心简单而直接:所有成员国,自2026至2027财年起,统一将会费上调20%。 表面上看,这似乎是“共克时艰”的无奈之举,然而,中国代表的一句质问,却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这层温情脉脉的面纱:“我国的人均医疗投入是瑞士的1/8,可会费比例却是它的2倍,这真的公允吗?” 这并非一句简单的抱怨,而是一记直击要害的重拳。它瞬间揭示了一个长期被忽视的真相:这场由某个超级大国单方面“退群”引发的财务危机背后,隐藏着全球公共卫生体系早已存在的深层结构性失衡。那么,这场危机的真正病灶,究竟在哪里? 问题的答案,并不在于那份临时的增费提案,而是深植于世卫组织运作已久的规则之中。其会费评定体系,长期以来主要以各国的经济总量(GDP)为标尺,却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人口基数与人均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 这种看似客观的算法,导致了中国这样一个仍在努力提升民生福祉、拥有庞大人口的发展中大国,与瑞士那样人口不足千万的高度发达国家之间,形成了权利与义务的显著倒挂。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自愿捐款”这一模糊地带。这些捐款看似慷慨,实则往往是服务于捐助国自身利益的“聪明钱”。 例如,德国的捐赠被巧妙地用于采购本国产的冷藏设备,而法国的资金则定向投入了法语培训项目。 这些附带条件的援助,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世卫组织的议程独立性。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中国推动中医药标准化等符合广大发展中国家利益的合理议程时,却频频受阻。 与此同时,一笔高达1.3亿美元、由美国拖欠的会费,早已像一笔无人追讨的“幽灵债务”般悬置,这笔钱本可以换来三千万剂救命的疫苗。 世卫组织正因资金短缺而焦头烂额,大洋彼岸的美国曼哈顿,私人诊所里却正为那些支付百万美元会员费的富豪们提供着顶级医疗服务,形成了刺眼的讽刺。 正是向这样一个本已结构失衡的体系,当时的美国政府投下了一枚重磅炸弹。随着一份文件的签署,美国不仅悍然宣布退出世卫组织,更斩断了所有资金供应,在世卫的账本上撕开了高达6.5亿美元的口子。 面对这一突如其来的变故,世卫组织起初还抱有幻想,通过官方声明表达遗憾,并恳切地强调其工作在全球范围内,包括对美国公民健康安全的保护作用,希望昔日的伙伴能回心转意。 然而,他们等来的并非善意的回应,而是一道更为冰冷的行政令——全面冻结所有款项。这无异于在已经裂开的伤口上,又狠狠地踩了一脚。 为了填补这个巨大的窟窿,世卫秘书处在焦灼中提出了那个让所有成员国会费普涨20%的应急方案。 这一提议的本质,已不再是携手渡过难关,而是将一个国家单方面毁约的恶果,粗暴地转嫁给所有仍在坚守规则的成员国。 对中国而言,这区区20个百分点,意味着要从本已紧张的公共卫生预算中,凭空掏出一笔相当于一家大型三甲医院全年设备购置款的巨额资金。 这笔钱,本应用于服务本国人民,可如今,却要用来为一个已经“逃单”的国家买单,这种逻辑无疑是荒谬且难以接受的。 面对这种要老实人吃亏、让守约国为毁约者背锅的方案,中国的立场清晰而坚定。在世卫执委会上,中方代表明确指出,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历年来不仅按时足额缴纳会费,更在疫情期间给予世卫额外援助,以实际行动支持全球抗疫。 但是讲信用绝不等于当冤大头。造成问题的一方应该承担责任,这是最基本的情理与法理。因此,中国旗帜鲜明地拒绝了这个不公平的摊派方案。 中国的应对并未止步于反对。在拒绝成为“替罪羊”的同时,中方代表还将这场危机视作一次推动改革的契机,主动提出了两项着眼于未来的建设性方案,试图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中国的破局之道,在于重塑规则。第一项建议,直指资金结构的核心弊病:提议将成员国评定会费在世卫总预算中的占比,从目前的不足20%大幅提升至50%。 此举旨在增强世卫组织的财政稳定性与独立性,摆脱对少数国家“自愿捐款”的过度依赖,从而确保其议程能真正服务于全球公共卫生利益,而非个别国家的私利。 第二项建议,则致力于重构权责体系:推动所缴会费与决策权相挂钩,同时允许成员国用物资、技术等形式抵扣部分会费。 这不仅确立了“权责利”相统一的公平原则,也为不同国情的国家履行义务提供了更灵活、务实的路径。 中国的姿态,并非只停留在谈判桌上的据理力争。在行动上,中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为大国担当。就在不久后的2024年5月,中国在缴纳了1.57亿美元的应缴会费后,又额外认捐了5亿美元,以支持全球卫生事业。
等不及俄倒下,7国分5路攻击中国,打击目标已锁定,中方不退一步!最近一场在德班
【13评论】【32点赞】
小马哥
交个毛线,天天查中国疫情来源,应该退出。
青花瓷
退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