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4年毛主席宴请郑洞国,郑洞国迟到,毛主席:你的名字很响亮嘛
郑洞国1903年出生在湖南石门一个普通家庭,早年读私塾,后来进中学,1924年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毕业后,他参加东征和北伐,在国民党部队里从营长干起,一步步升到团长、旅长、师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率部参加长城抗战,在南天门阵地和日军打了八天八夜。那时候,国民党军队在东北丢了地盘,但他带兵顽强抵抗,算是最早一批抗日将领之一。1933年,他还参加了第五次围剿,但重点是抗日时期的表现。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他打过保定会战、徐州会战,在台儿庄战役中指挥部队重创日军,之后升任第九十五军军长。这些战役让他在国民党内名声大噪。 1943年,郑洞国被调去印度,担任新一军军长,指挥中国驻印军,包括孙立人和廖耀湘的部队。他们在缅北丛林里反攻日军,收复了不少失地,给日军沉重打击。这段经历让他成了抗日英雄。1945年抗日胜利,他回国担任国民党第三方面军副司令官,还参加了南京日军投降仪式。战后,国民党内斗加剧,1948年初,蒋介石任命他为东北剿总副总司令,负责东北战场。他看到形势不对,多次建议蒋介石和共产党谈判,但没被理会。后来,他当第一兵团司令,守长春,带了10万部队。长春被解放军围住,成了孤城,解放军没急着攻,而是围困。 长春围困期间,城里粮食短缺,部队士气低落。郑洞国发行大额本票,搜集居民粮食,只让留三个月口粮,其余上缴。这导致城内饥荒严重,很多人饿死。他向蒋介石求援,飞机运物资从每天十几架减到三四架。10月中旬,第六十军曾泽生起义,他试图劝阻,但失败。解放军代表电话劝降,保证安全,但他拒绝。次日,手下劝他投降,他还是坚持。最终,解放军进城,他被俘。卫兵故意安排,避免直接冲突。被俘后,萧劲光和肖华招待他,同意他不广播不参加公开活动,安排学习毛主席著作。他渐渐认识到国民党失败原因,自责跟错人。 1954年9月,第一届全国人大在北京开会,毛主席提议郑洞国当国防委员会委员,按九级干部待遇,月薪270元,还配专车。几天后,他收到毛主席邀请到家赴宴。那天他迟到几分钟,贺龙、叶剑英、鹿钟麟已在座。毛主席起身迎接,说“你名字很响亮嘛”,大家笑起来。宴席上,毛主席问他抽烟,亲自点烟。接着问家庭情况,他说儿子从同济大学毕业,在沈阳工作。毛主席说家庭安顿好,该为人民出力,你51岁还年轻。他表示愿意贡献,问如何学马列主义。毛主席讲了自己早年经历,强调放下架子,向群众学习,就能掌握。 宴请后,郑洞国担任水利部参事,从军旅转文职,不用固定上班,但参加民革、政协和对台工作。1957年,他去功德林探望杜聿明等人,看到他们变化大。1976年后,政协恢复,他当选民革副主席,年近80还关注国事,倾听民众意见,提建议。很多国民党起义老兵找他帮忙,他亲自安排,用自己钱给衣物和资金,不用公费。80年代,两岸交流多,他帮老兵寻亲,推动对话。 郑洞国晚年常讲投诚经历,强调共产党领导下国家才有希望,这个信念不动摇。1991年1月27日,他在北京逝世,享年88岁。临终说唯一遗憾没见祖国统一,等统一革命就成功。逝世后,大陆和台湾都开追悼会,遗体葬八宝山。他一生曲折,但爱国,为建设统一尽力,赢得两岸认可。